导航
  首页 > 师资力量 > 按姓氏笔画 > 在职教师 > 正文

师资力量

   
姜景奎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和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院长、南亚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兼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外指委副主任委员、非通用语分指委主任委员,印度国家文学院阿南德•古马尔斯瓦米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亚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南亚学系首任主任。主要从事印度文学文化、印度宗教、南亚区域国别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专著八部、译著四部、辞书一部、教材一套(6册)、论文100余篇及编著数十部/套。被授予过多项奖励,如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荣誉、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国际印地语奖(印地语言文学贡献奖)、乔治•格里森奖(国际印地语最高成就奖)和卡米耶•布尔克奖(印地语海外学者奖)等。为中国南亚学会副会长、南亚语种学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会副会长,中外友协理事、中印友协理事,云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西藏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区域国别学》主编、《南亚学》主编、《南亚东南亚研究》“姜景奎专栏”主持人,《南亚研究》《南亚研究季刊》《南亚东南亚研究》《亚非研究》《东方语言文化论丛》《南亚地区发展报告》以及国际书刊Samagam(印度)、Pustak Bharati(加拿大)、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韩国)等编委。

学习经历

1. 1993.9-1996.7:北京大学东方学系     博士研究生    印度语言文学

2. 1990.9-1993.9:北京大学东方学系     硕士研究生    印度语言文学

3. 1985.9-1990.7:北京大学东语系        本科生       印地语

(1988.8-1990.5:印度中央印地语学院,公派留学)

4. 1982.9-1985.7:江苏省沭阳县华冲中学  高中生


工作经历

1. 2022.4-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教授

2. 2007.8-2022.4: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  教授

3. 1999.8-2007.7: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  副教授

4. 1996.7-1999.7:北京大学东方学系  讲师


研究方向

印度文学文化研究、印度宗教研究、南亚区域国别研究


学术成果

至2025年6月止,共发表专著8部、译著4部、辞书1部、教材一套(6册)、学术论文100余篇及编著数十部/套。举例如下:

1. 专著(8部):

(1)《印地语戏剧文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2月,ISBN: 7-5001-0962-8/I•81,180千字。

(2)《泰戈尔文学作品研究》(三作),昆仑出版社,2003年9月,ISBN: 7-80040-674-1/G•116,427千字。获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3)《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学》(二卷,三作),昆仑出版社,2011年1月,ISBN: 978-7-80040-973-8,646千字。获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4)《印度近现代文学》(二卷,四作),昆仑出版社,2014年1月,ISBN: 978-7-80239-033-1,806千字。

(5)《印度文学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3月,ISBN: 978-7-5000-9825-6,476千字。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专著)一等奖。

(6)《印地语文学史》(二卷,二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年5月,ISBN:978-7-5202-0872-7,721千字。

(7)《国家、文明与世界宗教研究》(合著,二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2024年1月,ISBN:978-7-5188-1477-0,460千字。

(8)《印地语戏剧文学》,新版,商务印书馆,2024年4月,ISBN:978-7-100-24423-7。(“区域国别研究系列”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2. 译著(4部):

(1)《帕勒登杜戏剧全集》,〔印度〕帕勒登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4年1月,ISBN:978-7-5202-1451-3,310千字。

(2)《印度和中国——千年文化关系》(一译,译自英语),(〔印度〕P.C.师觉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ISBN: 978-7-301-23343-6,140千字。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译著)一等奖。

(3)《苏尔诗海》(三卷,一译,译自印度中世纪伯勒杰语)(〔印度〕苏尔达斯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1月,ISBN: 978-7-5000-9736-5,1100千字。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译著)一等奖。

(4)《印度与中国》(一译,译自英语),(〔印度〕P.C.师觉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1月,ISBN: 978-7-5202-0223-7,260千字。

3. 辞书(1部):

《汉语印地语大辞典》(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ISBN: 978-7-301-22177-8,4390千字。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辞书)一等奖。

4. 教材(16册)(全书总主编,第二册主编)

《标准印地语》(1~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年8月,ISBN:978-7-5202-0794-2, 978-7-5202-0795-9,978-7-5202-0796-6,978-7-5202-0797-3,978-7-5202-0798-0,978-7-5202-0799-7;1168千字。

5. 论文(100余篇)

(1)《独特的印度》,载《印度之声》(印地文),印度中央印地语学院德里分院,1990年;“Bharata Bharata hi hai”,Bharata Bharati, New Delhi, 1990.

(2)《再评诗人泰戈尔》,载《东方研究论文集•1993》,蓝天出版社,1993年10月。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青年优秀论文奖(1995年度)。

(3)《印度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载《南亚研究》,1994年第4期。

(4)《伯勒萨德的短篇小说》,载《东方研究•1994》,天地出版社1995年9月。

(5)《杜勒西达斯的理想社会》,载《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5年。

(6)《伯勒萨德戏剧的特点》,载《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6年。

(7)《近代印地语戏剧文学的特点》,载《南亚研究》,1996年第3•4期。

(8)《印度宗教与当今印度社会》,载《亚非纵横》,1997年第2期。

(9)《古代印地语戏剧文学》,载《南亚研究》,1997年第2期。

(10)《印地语民间戏剧》,载《国外文学》,1997年第2期。

(11)《印度的教派问题》,载《南亚研究》,1998年第2期。

(12)《近代印地语戏剧文学之父帕勒登杜》,载《东方研究•1996-1997》,蓝天出版社,1998年4月。

(13)《近代印地语戏剧家及其创作》,载《东方研究•1998》,蓝天出版社,1998年4月。

(14)《伯德的戏剧创作》,载《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8年。

(15)《冷板凳上的学问》,载《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16)《阿谢格的社会现实剧》,载《印度文学文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17)《宗教民族主义与印巴核对抗》,载《东方研究•2000》,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版。

(18)《简论印度教派问题》,载《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第五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

(19)《四大宗教之一的印度教》,载《世界知识》,2002年第8期。

(20)《印度语言文字文化》,载《东方语言文字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21)《印度教民族主义及其影响》,载《东方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1月。

(22)《一论中世纪印度教帕克蒂运动》,载《南亚研究》,2003年第2期。

(23)《印度印穆冲突的历史文化因素浅析》,载《当代亚太》,2003年第8期。

(24)《评〈印度两大史诗研究〉》,载《东方文学:从浪漫主义到神秘主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

(25)《论泰戈尔》,载《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第六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1月。

(26)《再论中世纪印度教帕克蒂运动》,载《南亚研究》,2004年第1期。

(27)《中国的印地语教学和研究》(印地语),载《印地语在国外》,(印度)尼赫鲁博物院出版,新德里,2004年。

(28)《梵剧〈沙恭达罗〉的显在叙事》,载《戏剧叙事学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10月。

(29)《印度戏剧的“陈之于目”和“供之于耳”的双重并美》,载《戏剧叙事学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10月。

(30)《印度宗教的分期问题》,载《南亚研究》,2005年第1期。

(31)《评〈佛经的文学性解读〉》,载《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32)《吠陀教四大神和早期印度教的信仰基础》,载《南亚研究》,2005年增刊。

(33)《我国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一作),载《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34)《外语非通用语教学改革刍议》,载《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35)《中印文化交往的前世今生》,载《中国报道》,2010年第4期。

(36)《“配额”风波》,载《人民日报•环球走笔》,2011年8月31日版。

(37)《中印关系的特殊注解》,载《人民日报•环球走笔》,2011年9月13日版。

(38)《新中国六十年泰戈尔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载《燕赵学术》,2011年10月。

(39)《论中印关系的分期问题》,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40)《简论苏尔达斯》,载《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

(41)《〈苏尔诗海〉六首译赏》(一作),载《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

(42)《宗教对印度文化战略的影响》,载《南亚研究》,201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0《文化研究》2013年第0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07期“国际关系•军事学”栏目部分摘转。

(43)《〈苏尔诗海〉苏达玛功行诗歌译释》,载《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丛刊》(第1辑•2013),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3月。

(44)《印度经典汉译的历史、现状和展望》,载《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45)《印度古代祭祀散文文学刍议》,载《东方语言文化论丛》(第33卷),军事谊文出版社,2014年10月。

(46)《〈苏尔诗海〉之竹笛情味》,载《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1月。

(47)《印度古代巫术咒语文学——〈阿达婆吠陀〉》,载《东方语言文化论丛》(第34卷),军事谊文出版社,2015年9月。

(48)《印度两大史诗研究》(一作),载《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一卷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49)《泰戈尔诗歌研究》,载《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一卷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50)《中国与印度的人文交流》,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时事出版社,2015年11月。

(51)《“宝莱坞”影响遍及世界》(一作),载《世界知识》,2017年第5期。

(52)《印度戏剧论》,载《亚非研究》2017年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

(53)《印度的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一作),载《东方语言文化论丛》(第36卷),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7年8月。

(54)《译介与传播:鲁迅的印度“来生”》(二作),载《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11期。

(55)《论19世纪北印度的印地语写本》(一作),载《亚非研究》2017年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月。

(56)《印地语优先:印度的语言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作),载《世界知识》,2018年第1期。

(57)“Silk Road Cultures an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hina’s Global Rebalancing and the New Silk Road, ed. By B.R.Deepak,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2018, ISBN: 978-981-10-5971-1, PP15-22.

(58)“The History of the Production of India-related Knowledge in Post-1950 China”(co-authored),“History Compass”16(4), April 2018, https://doi.org/10.1111/hic3.12448. (Article ID: HIC312448, Article DOI: 10.1111/hic3.12448, Internal Article ID: 15183182, April, 2018).

(59)“中国的印地语教育”(Chin main Hindi ki shiksha)(印地语),载《印中桥》(Samanvaya Hinchi)(印地语),创刊号,马特维出版社(Madhavi Prakashan),印度,2019年1月。

(60)“现当代印度文学汉译:‘水平翻译’与‘同一性他者’构建”,载《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春之卷(总第2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第180-189页。ISBN:978-7-5201-4301-1。12.5千字

(61)“印度婚姻婚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婆罗门教婚礼为例”(第一作者),载《东方语言文化论丛》,第38卷,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第368-377页,2019年12月。ISBN:978-7-5192-7112-1。

(62)“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湿婆篇”,载《南亚东南亚研究·姜景奎专栏》,2020年第3期。

(63)“文化印度:别样的精神世界”(与贾岩合作),《环球》杂志,第15期,2020年7月24日出版。

(64)“顶层设计之于中印文化交流”,《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65)“从多元到一元:‘印度’概念的当代变迁”(与贾岩合作),《世界知识》,2020年第21期,2020年11月1日。

(66)“中印文学比较研究回顾与展望”(与贾岩合作),《中国社科报》,2020年10月20日。

(67)“中国的印地语教育”,《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中国外语教育》),2020年第4期,2020年12月。

(68)“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梵天篇”,载《南亚东南亚研究·姜景奎专栏》,2021年第4期。

(69)“印度政治研究领域的‘水和泥’”,载《印度政治制度·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

(70)“印度虎与湿婆神”,《环球》杂志,2022年第3期,2022年2月9日出版。

(71)“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毗湿奴篇”,载《南亚东南亚研究》•姜景奎专栏,2022年第1期。

(72)“‘相向而行’与‘知彼而行’——区域国别学学科之辩”,载《区域国别学》第一期,商务印书馆,2022年10月。

(73)“新时代区域国别研究刍议”,载《南亚学》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年1月。

(74)“区域国别学人对话——学科建设九人谈”(三作),载《区域国别学》第2期,商务印书馆,2023年6月。

(75)“19世纪后半叶印度民族主义意识探析——以帕勒登杜的戏剧为例”,载《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年,第6期。

(76)“百问印度·文化篇”(一作),载《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四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4年8月。

(77)“印度国族建构进程中神话人物形象的当代重构:以舍薄哩为例”(一作),载《南亚学》第4辑,商务印书馆,2024年10月。

(78)“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问题——以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为例”,载《民族教育研究》,2024年第4期。

6. 编著(数十余部/套)

(1)《世界名诗三百首》:编委、译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2月,ISBN:7-5006-1172-2/I•275,1086千字。

(2)《东方文学名著故事》:编译,《摩诃婆罗多》,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6月,ISBN:7-5078-1094-1/G•578,124千字。

(3)《印度文学文化论》: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ISBN:7-301-00750-7,220千字。

(4)《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第五缉):选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ISBN:7-5327-2678-9/I•1562,251千字。

(5)《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第六缉):选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1月,ISBN:7-5327-3106-5/I•1821,255千字。

(6)《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ISBN:7-301-00328-5/H·0035,301千字。

(7)《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论•2》: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10月,ISBN:978-7-5062-9521-5/H•1062,310千字。

(8)《多维视野中的印度文学文化——刘安武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一编,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0年6月,ISBN:978-7-80620-652-2,300千字。获第十三届北方十三省市文艺图书评奖一等奖。

(9)《中国学者论泰戈尔》(二卷),主编,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1年12月。ISBN:978-7-5525-0043-1,750千字。获得第十四届北方十五省市文艺图书评奖三等奖。

(10)《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一卷),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ISBN: 978-7-5153-1434-1,300千字。

(11)《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一卷本),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成员、编委、分支主编,负责“中印外交往来”和“中印现代学术交流”两个分支,前者为联合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6月,ISBN:978-7-5000-9363-3,1580千字。

(12)《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二卷),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1月,ISBN: 978-7-5153-2993-2,400千字。

(13)《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二卷本),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成员、编委、分支主编,负责“中印贸易往来”“中印外交往来”和“中印现代学术交流”三个分支,前二者为联合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9月,ISBN:978-7-5000-9695-5,4000千字。

(14)《刘安武文集1-6》,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11月,ISBN:978-7-5000-9654-2,1647千字。

(15)《薛克翘文集1-15》,主编,含《神魔小说与印度密教》《印度古代文化史》《印度密教》《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志》《印度文学比较研究》等,ISBN:978-7-5000-9826-3,978-7-5000-9895-9,978-7-5202-0091-2,978-7-5202-0210-7,978-7-5202-0214-5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2022年,约5000千字。

(16)《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三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年10月,ISBN:978-7-5202-1037-9,350千字。

(17)《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四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4年8月。ISBN: 978-7-5202-1522-0,345千字。

      (18)《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五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5年5月。ISBN: 978-7-5202-1672-2,366千字。


主要科研项目

1. 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项目:“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国家研究探索”,负责人。(在研)

2. 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中印两国政府重大文化交流项目),负责人。(结项)

3. 横向项目:《印地语汉语大词典》,主编。(在研)

4. 横向项目:《标准印地语》(6册),主编。(结项)

5. 教育部、外交部2018委托课题:“边界国际法类”,课题负责人。(结项)

6. 教育部、中央外办2017委托课题:“‘一带一路’建设II”,课题负责人。(结项)

7. 教育部、外交部2017委托课题:“上合多边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结项)

8. 教育部、外交部2016委托课题:“‘一带一路’建设I”,课题负责人。(结项)

9. 中印两国政府重大文化交流项目:“《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成员、编委、分支主编。(结项)

10. 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课题:“《苏尔诗海》翻译与研究”,课题负责人。(结项)

11. 国家哲社科青年项目:“印度宗教文学”,课题负责人。(结项)

12. 教育部哲社科项目:“印度戏剧研究”,课题负责人。(结项)

13. 横向项目:“汉语-印地语大辞典”,副主编。(结项)

主要讲授课程(含曾经)

1. 本科生:“印地语(1-4)”“印度英语报刊文章选读(1-4)”“印度宗教”“印度文化”“印度历史”“印度概况”“印地语文学史”“印度文学(古代)”“印度文明”等。

2. 硕士生:“南亚现状研究”“印度宗教研究”“印度文化研究”“泰戈尔研究”“印度两大史诗研究”“印地语文学名著研读”等。

3. 博士生:“印度宗教研究”“南亚当代社会研究”“南亚历史文化研究”“印度教研究”“印度宗教文献研读”“印度现代文学研究”“印度宗教”“印度文学研究”等。

主要兼职(含曾经)

1. 西藏自治区特约督学(2025.5-2028.4)

2.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院长(2024.5-)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22.7-2024.5)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19- )

3.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2023-)

4.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2018- )

5.《南亚东南亚研究》“姜景奎专栏”主持人(2020- )

6.《南亚学》主编(2021- )

7.《区域国别学》主编(2022- )

8.《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主编(2012-2025)

9. 印度国家文学院A.C.院士(Ananda Coomaraswamy Fellow,2015)

10. 中国南亚学会副会长(2021- )

11. 中国南亚语种学会会长(2015- )

12. 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2012-2022)

13.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主任(1999-2013)

14. 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副主任(2003-2013)

15. 北京大学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副主任(1999-2022)

1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202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2019-2022)

17. 贵州省非通用语专业建设指导专家(2019-2022)

18.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首席专家(2021- )

19. 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2008- )

20. 中国印度友好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10- )

21. 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副会长(2019- )

22. 国防科技大学、云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

23.《南亚研究》《南亚研究季刊》《南亚东南亚研究》《区域国别学刊》《亚非研究》《东方语言文化论丛》《南亚地区发展报告》以及国际书刊Samagam(印度)、Aryavart Shodh Patrika (印度)、Pustak Bharati(加拿大)、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韩国)等编委

获奖举例

1.2024年,获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荣誉。

2.2022年,获“中国非通用语教育发展卓越贡献者”荣誉(教育部高校外指委非通语分指委/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

3.2018年,获印度中央邦政府印地语海外学者奖“卡米耶•布尔克奖”(2018年度)

4.2018年,获印地语国际最高成就奖“乔治•格里森奖”(2016年度)。

5.2017年,获世界印地语协会(印度和毛里求斯两国政府联合机构)“世界印地语日主宾荣誉”(印度·毛里求斯)。

6.2017年,获第三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教育贡献奖(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

7.2017年,专著《印度文学论》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专著)一等奖(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

8.2017年,译著《苏尔诗海》(上中下三卷)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译著)一等奖(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

9.2017年,译著《印度和中国——千年文化关系》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译著)一等奖(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

10.2017年,辞书《汉语印地语大词典》(副主编)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辞书)一等奖(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

11.2016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12.2015年,获授印度国家文学院A.C.院士(Ananda Coomaraswamy Fellow)席位。

13.2012年,合著《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学》获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14.2012年,编著《中国学者论泰戈尔》获第十四届北方十五省市文艺图书三等奖。

15.2011年,编著《多维视野中的印度文学文化》(一编)获第十三届北方十三省市文艺图书一等奖。

16.2009年,获印度驻华使馆“印地语贡献奖”。

17.2008年,获北京大学北京银行奖。

18.2007年,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印地语大会上获“国际印地语奖”。

19.2004年,合著《泰戈尔文学作品研究》获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2002年,2001年度北京大学韩静远哲学教育奖。

21.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印度独立前的印地语戏剧文学》获1998年度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2.1999年,获1999年度北京大学桐山奖。

23.1999年,获1999年度北京大学韩静远哲学教育奖。

24.1998年,获1998度年安泰奖。

25.1996年,获世川良一优秀青年奖。

26.1995年,论文《再评诗人泰戈尔》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青年优秀论文奖。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

邮编:100084

电子邮件:jingkui@tsinghua.edu.cn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