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外文学术沙龙 > 薪火学术沙龙 > 薪火目录 > 正文

薪火目录

第二十五期 外文系博士后陈湘静——公社:朝向一种差异现代性

时间:2018-05-14 09:40:07

2018年4月12日中午,外文—世文薪火学术沙龙第二十五期在文南楼204会议室举行,由外文系博士后研究员陈湘静主讲,题为“公社:朝向一种差异现代性”。

陈湘静首先追溯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所描述的“公社”的几种类型——部落式(内含亚细亚式)、希腊罗马式、德国式,并指出前现代的共同体所分享的特点是个人以集体为中介生存和获取生产资料,因此“个体”和“私有财产”没有独立的地位。接下来她介绍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在马克思话语中占据的复杂而独特的位置。一方面,这个概念包含了启蒙时代以来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以一种意识形态性的目光来看待亚洲的社会制度,从而容易服务于带有殖民色彩的霸权性叙事。另一方面,晚年马克思对俄国村社的看法又衍生出另一种更有积极意义的对“亚细亚式公社”的看法,即一种有别于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剥削机构的新型社会形态。她通过黄宗智、杜赞奇对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及其与中国农村基层社会形态的关联,并通过引述蔡翔、贺桂梅等人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分析以“村社”为视角的文学想象所具有的积极的可能性。

本期沙龙由清华密歇根研究员学会青年研究员伊丽莎白·马西博士(Elizabeth Mathie)主持,参与者包括清华密歇根研究员学会成员、外文系青年教师与人文学院研究生。与会人员就文本与实证历史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的农村实践、“村社”的具体内涵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陈湘静供稿)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