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学术活动

张旭春|丁登寺的读法——Roads to “Tintern Abbey”

时间:2024-11-11 09:14:22

10月11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外文系和欧美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英美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第十讲在线上开讲。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旭春以“丁登寺的读法——Roads to ‘Tintern Abbey’”为题进行演讲。本次讲座采取线上形式,来自校内外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并参与了讨论。讲座由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章燕担任与谈人。

讲座以对于《丁登寺》的简介与大体内容的梳理展开,围绕诗人华兹华斯在诗中所表现的自我心灵成长的主题,介绍了以列文森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批评与以叶维廉为代表的比较文学批评,并指出了两种读法分别存在的不妥之处,新历史主义批评对于历史材料存在误读而比较文学批评采取的“以物观物”读法过于狭隘。在过往批评的基础上,张老师深化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教授提出的黑格尔派解读方式,认为该诗体现了诗人自我意识与精神的发展,展现了诗人自我-意识与自然-他者之间的对峙与和解。

张旭春教授首先深入浅出地简要介绍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主体意识成长的三大阶段,即正-反-合,勾勒了主体如何从主客不分的混沌的第一阶段(正),到将自我他者化投射到客体上的第二阶段(反),再到主体自我确认,将自己在投射在客体中的自我镜像内化为自我意识的第三阶段(合)。基于这一论述,张教授认为,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正体现了诗人心灵黑格尔式的发展过程。他指出,诗人描述了三种对自然认识的阶段:在童年时期,诗人体悟到的是一种粗犷的乐趣,还没有意识到自然之美,主客仍处于混沌之中;而第一次造访丁登寺的时候,诗人自我意识已然觉醒,伴随着痛苦的乐趣,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感叹自然就是我的一切,否定自我,把自己异化到自然当中;五年之后,在历经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个人人生低谷而烦扰、焦灼的阶段后,诗人思想升华,听到人间的悲曲,朦胧察觉到宇宙意识,但与成熟时期的作品不同的是,此刻诗人仍未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尚未到达合题,而是在诗歌的最后,通过独白的方式,恳请自己的妹妹多萝西永葆纯真,以消除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

张教授总结道:对自我意识-心灵-精神的发展的拷问是华兹华斯以及浪漫主义诗人,甚至是整个西方文学从古典到当代的真正主题,在研究西方文学和西方哲学美学时我们始终不要忘记:Know thyself(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而《丁登寺》作为西方文学伟大经典之一,其经典性就在于华兹华斯通过自己哲学-美学的思考将历史-政治因素升华为艺术作品,从而给予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以某种难以言传的形而上学的慰藉。

在与谈环节,章燕教授围绕这首诗的主要思想与解读方式进行了补充。章燕教授认为,《丁登寺》可以看作华兹华斯《序曲,或一位诗人心灵的成长》的一个缩影,表现的是诗人的心灵成长,但其中也不乏诗人对于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同时,章燕教授也指出,这种从黑格尔意义上的自我精神的觉醒去阅读与分析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所论述的浪漫主义的表现论的问题具有其独有的价值,更加深入,也更有意义,让我们领略华兹华斯的思想深度,打开了一个更宽广的,更深刻的途径。线上的同学也就浪漫主义与自然的关系、东西方诗歌不同的美学解读以及创作路径、黑格尔哲学理论,以及英美诗歌的不可译性展开热烈讨论。


《镜与灯》

文|王伯垚

图 | 张旭春 张晓婵 道日娜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高阳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