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学术活动

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第23期举行

时间:2023-07-01 22:53:11

2023年6月20日晚,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第23期暨“文学批评与人文传统”读书会系列(十)于线上举行。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梁晓冬教授作了题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研究”的学术演讲。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戚悦担任与谈人。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学术团体40多名师生聆听演讲并参与讨论。

梁晓冬教授进行演讲

梁晓冬教授从译介学的比较文化研究视角出发,在研究缘起、思想观念的理解与艺术价值认同、文化意象的传递与接受、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四个方面,对著名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特级教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杜诗英译进行评介。通过将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歌《春望》《登高》与宇文所安的英译版对读,梁老师带领大家细细品味了译者在充分考察原诗文化内涵基础上所进行的二度创作。通过运用主从结构表现对立反差、偏移原诗主体以突出关键意象、严谨考证史实以求准确、采用含混和拟人手法以填补诗歌隐含内容,宇文所安凭借深厚的翻译、史论和文论功底,向读者呈现了在跨文化对话中如何传递意象。宇文所安认为翻译过程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文学想象力,将蕴含着异质文化的意象扩展、补充或转换替代,以求重现文本美感和智慧。梁老师提出,这启发了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入乎其内,把原文放置于相应的历史语境中,考察诗人、诗歌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深探其中,细读文本,挖掘文本内关键意象的文化内涵;得乎其外,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兼顾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平衡、适度,有效传递诗歌的思想文化意义,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她在最后援引杨慧林教授“互为阐释、相互丰富,从比较和对话进入主体间性的自省”的观点来结束本次讲座。

曹莉教授主持会议

演讲结束后,作为与谈人的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戚悦,就宇文所安具体翻译前后版本的择词变化、译者引出叙述主体的译法、宇文所安本人对史料的调查、李白与杜甫诗歌的相异之处等问题与梁晓冬教授展开了讨论。戚悦博士也向线上各位分享了本人在哈佛大学向Stephen Owen教授学习的情形。

戚悦博士发言

线上的听众也踊跃提问,大家就译者引出叙述主体的译法所隐含的中西诗学异同、对于中国古代诗人的自我呈现等问题进行了深刻交流。对此,梁老师回应这之中有语言形式的差异、中国古典诗歌以藏为主的诗艺、考虑政治原因而隐晦等因素影响。戚悦博士补充,从杜甫为自己的诗写注释且记录日常生活的角度,可以推论这实际暗含杜甫对自我形象极为关注。

曹莉教授就翻译的信达雅、英译过程中宇文所安具体的选词、翻译过程中是否能够完整传达文化意象和“历史真实”以及演讲中分享的英语读者对杜诗英译版的阅读体验等问题和梁老师进行了交流。梁老师回应说,宇文所安或许是受新批评方法影响,存在刻意寻找文本中的对立关系而引起译写中的一些理解偏差问题。

嘉宾对谈

讲座的最后,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发起人,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感谢梁晓冬教授对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的介绍以及给参会者带来的细腻丰富的诗歌对读,由此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翻译、跨文化研究等话题进行深入思考。

对谈嘉宾留影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