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学术活动

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第16期举行

时间:2020-10-15 15:52:57

十九世纪英国功力主义:重新评价

2020年10月14日下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陆建德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对“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进行历史回顾和重新评价。本期论坛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学术团体约180余名师生参加。

本期论坛由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在开场白中,她首先对19世纪作出内涵和外延界定,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文学与社会语境中的19世纪历时125年,在这个过程中,由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所催生的各种思潮和流派风起云涌,相激相荡,对英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十九世纪的英国功利主义是其中的一个显例。

陆建德教授在演讲的开头首先指出,边沁是英国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由于深受批评家F.R.利维斯的影响和现代汉语“功利”一词的解释,功利主义蒙上了“结果论”的负面意义。他认为,根据十九世纪英国的历史语境,Utilitarianism翻译为“功效”、“效用”更为恰当,讲究价值效用的最大化在英国18世纪开始变得更加重要,这一脉思想到19世纪以后几经变化,与传统的道德哲学分道扬镳。

陆建德教授

陆建德教授接着说,剑桥批评家I.A.瑞恰慈认为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人,要么是边沁主义的信徒、要么是柯勒律治的追随者。19世纪的约翰•斯特亚特•穆勒对边沁思想既有继承,又有超越。穆勒在《论边沁和柯勒律治》、《论自由》等著作中,将实证主义思想和经验主义传统想结合,强调精神的愉悦比物质的快乐更加高尚。在讨论浪漫主义文学时,陆建德教授强调文学中的“主义”所蕴含的文学观不同,例如浪漫主义各个诗人秉持的“浪漫观”各不相同,这是十九世纪英国思想界富有活力的证明。

在谈论功利主义对20世纪的影响时陆教授重点提到了剑桥批评家利维斯。利维斯认为,功利主义量化人际关系,量化精神层次的思想和做法,不仅压制想象,更是贬低了文化。利维斯认为,只有根植于文学的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发扬自我,发展文明。英语学院和英国文学是思想生命力的代表,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代表着思考和感受世界的能力和品质,文字语言的精粹进入英国文化生活的血脉中以保持文化的活力。

陆建德教授指出,“幸福“是边沁主义的关键词;但文学追求的幸福有时会以负面形式呈现。例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小说中的野人在没有痛苦的世界需要服药,并不停鞭打自己以求得解脱,可见痛苦和幸福互不可分。

在谈到边沁生前的主要社会活动和具体贡献时,陆建德指出,边沁曾在英国牛津主修法律,是英国的立法先驱,曾对英国法律改革做出杰出贡献。他关注女性、罪犯、穷人等弱势群体,主张平等和开放的观念。在法律、政治制度、选举权、教育、宗教等多个方面对英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陆建德教授最后指出,19世纪是一个进步的世纪。19世纪的英国文人具有投身社会、改造社会的坚定信仰。狄更斯的《艰难时事》是批判功利主义的文学作品,然而我们不能否认19世纪功利主义的入世精神和开拓精神,19世纪英国工程师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为英国创造众多的世界第一,贡献巨大,因此功利主义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和造福人类的宗旨值得肯定。

演讲结束后,线上线下的听众提问踊跃,陆建德教授对问题一一作答,并在讨论环节对文学研究者提出希望:研究文学一定要深谙历史——文学研究需要在具体历史语境和时代局限性中思考问题;文学研究者要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有充分的认知,以对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道德难题,做出准确的回应和判断。

讲座现场

曹莉教授在总结时指出,文学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思想和文化空间,十九世纪需要开拓的课题和和疆域还有很多,拟在12月初举办线上论坛:“文学与社会:对话十九世纪”,届时将邀请国内研究十九世纪的知名学者同台进行云端对话。

讲座现场

(欧美文学研究中心、欧美文学与批评理论学科群慧玲、琬鑫供稿)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