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学术活动

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第十四期--谈学养型批评和理论框架批评的利弊

时间:2019-11-14 11:29:27

        11月7日中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 做了题为“学养型批评和理论框架批评利弊”的精彩演讲。本期论坛由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欧美文学批评学科群负责人李明明副教授点评。
        刘意青教提出:学养型批评是她在《略谈学养型评传——以约翰逊〈诗人评传〉为例》里提出的关键词。回顾西方文学批评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期,主要的文学批评家都是学养型批评家:从菲利普.锡德尼到T.S.艾略特的文学批评都属于学养型批评。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视文本的阐释,18世纪的塞缪尔.约翰逊和约瑟夫.艾迪生更是学养型批评大家。学养型批评的最大特点在于学养型批评家使用非常出彩的英文对文学文本进行深刻阐释和挖掘。学养型批评家博学多才,熟愔文学、历史、哲学和美学理论,从不生搬硬套文学理论,进入20世纪, 从伊恩.瓦特、F. R. 利维斯、韦恩.布思到哈罗德.布鲁姆等,他们都是学养型批评家中的典范。

        刘意青教授强调:需要采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对待文学文本和文学理论。一方面,在当下语境中,后现代文学理论能够激活尘封已久的文本,使冷文本和边缘文本重新走向中心,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例如塞缪尔?理查逊通过后现代文学理论和女性主义批评,再次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前沿。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下半叶以降,后现代文学理论的各个分支成为单独的学科,文学理论论逐渐凌驾于文学文本之上,文学研究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来,我国文学研究呈现重理论,轻文本的现象,文学理论和文学文本没有实现锦瑟合鸣般的契合。没有文学学养作为基础,生搬硬套文学理论是当下文学研究不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刘意青教授谆谆教诲在座同行和学子:结合当下我国的现状,用理论去贴文本,最后只能成为“两张皮论文”。刘意青教授认为不以文本为主,用某一种理论套文本或用文本去验证某一种理论的做法实际上是把文学文本扁平化,把作家简单化。她结合早年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经历和近年来的学术研究心得,以丰富生动的例子说明文学的丰富性和广博性绝不亚于理论,文学研究应和生存经验、审美能力、情感教育紧密结合。
最后,刘意青教授勉励文学研究者:做文学研究一定要像剥洋葱一样,在研究过程中渐入文本深层,使文学文本和文学理论之间实现有机契合。在文学研究中,以文学文本为中心,拓宽文史哲之间的跨学科边界,向学养型批评迈进。
        主持人和点评人在总结和点评时指出, 学养型批评与恰如其分的理论框架式批评本质上并不矛盾,无论是运用理论还是关注文本, 都离不开丰厚的学养,理论修养是学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故的《西方正典》的作者哈罗德?布鲁姆之所以能提出“莎士比亚的弗洛伊德式阅读vs. 弗洛伊德式的莎士比亚阅读”这样的命题, 正是来源于他广博丰厚的学养和对理论本质意义的自信把握。

     

     讲座现场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台湾东吴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高校的近4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大家结合刘意青教授的演讲, 就文学与批评、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学者的学术修养、学术道路和学术人生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反映了外国文学研究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对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问题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切。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