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外文系王敬慧教授带领“比较文学与文化视角下的文学经典”课程的同学们来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展开了一堂跨越语言与时空的文学课。延续本学期以“共情”为题的阅读学习,本次课堂从当代英文经典走向中国古典文本。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不仅从文学研究的角度为本节课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材料,还以古籍面对面的形式实现了一次珍贵的物质文化学习。
一、墨香传情,解码典籍中的千年情感
课堂的上半部分,古籍阅览室的付佳老师为师生们精心挑选了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善本,它们有的纸页泛黄,有的页面早已破损,有的还有书虫咬噬的痕迹。柔和的灯光下,一卷卷历经岁月沉淀的古籍善本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尘封的故事。师生们以“情感脉络”为线索,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解读。其中,《了凡四训》是劝善之书,藏着古人最朴素的生命共情,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字句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善恶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忱。《菜根谭》,则以凝练的箴言展现着古人的处世智慧。“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这样的心境穿越百年依然动人。书中对内心的关照,正是现代人在社会中渴求的情感慰藉,古今心境在此刻悄然重合。《牡丹亭》的配图更是引起了在场师生的连连赞叹,精美的版画插图,讲述着杜丽娘与柳梦梅“生而死、死而生”的爱情传奇,承载着古人对真情的执着与向往。《呻吟语》记录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满是对人性的洞察与对困境的豁达。
付佳老师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呻吟语》中的古句——“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曾经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以此来强调改进工作作风。几百年前的哲思依然指导着今日的治国理政实践,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也是经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呻吟语》古籍图片

外文系文学经典课程同学与古籍特藏部老师合影留念
二、匠心续脉,助力文学经典永流传
课堂的下半部分,师生们来到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的古籍修复中心,在马雪艳、张宝等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亲手延续经典生命”的实践体验。张宝老师首先为师生们介绍了古籍修复的基本原理与流程,从纸张的选择、扉页的拼接,到压制、抚平,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修旧如旧”的匠心。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拿起刷子,将纸页对齐,用浆糊仔细粘连。看似简单的拼接,却要兼顾纸张的韧性与版型的整齐,让人真切感受到典籍修复的不易,也更珍惜这些承载着情感的文化遗产。
随后的烫金工艺体验,让师生们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精致与温度。老师演示了烫金的操作技巧:将封面平铺在板上,调整烫金机的角度与压力,短暂压制后,清晰的古典纹样便跃然纸上。同学们轮流上手,在一次次调试中,感受着力度的平衡,看着精美的“清华图书馆”字样,仿佛在与古人的审美情趣隔空对话。烫金不仅是装饰,更是古人对典籍的珍视与情感的寄托。每一个纹样的选择、每一次烫压的力度,都藏着制作者的心意,这种“用心”正是跨越古今的情感共鸣。
最后,任课教师王敬慧教授感谢了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正是图书馆提供的珍贵典籍资源与专业实践平台,让这场“古今对话”得以落地,为文学经典教学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她表示,“感谢图书馆帮助文学经典课堂走出教室,以‘沉浸式共情’为核心,为经典传承开辟了生动路径,促进‘读经典’与‘懂经典’的衔接。此次活动对于培养大家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文学阅读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而是培养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能力与理解力。此次参访让经典从书页中‘走出来’,让学生在与古籍、匠艺的对话中,真切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与智慧,这种体验更生动、也更具感染力。”活动尾声,师生们捧着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纷纷表示这场实践让“经典与共情”有了更鲜活的载体。从解读典籍中的文字情感,到亲手体验古籍修复技艺,古今对话在墨香与匠心之间不断深化。


外文系文学经典课程同学与古籍特藏部老师合影留念
文|陈钢 吕俊轲
图|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