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冈仁波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时间:2025-11-11 09:03:4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对冈仁波齐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进程与世界多文明交流中独特地位的研究与阐释,清华大学外文系印度研究中心于2025年11月1日在清华园举办首届“冈仁波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清华大学外文系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院长姜景奎教授召集,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阿里博物馆(图书馆)、西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十余所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覆盖南亚研究、藏学、外国语言文学、城市环境学、地理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文献学、国际关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吴霞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姜景奎教授长期学术耕耘和创新的集中体现,也是清华外文向“多语+区域+学科交叉”突破与赋能的生动范例。冈仁波齐文化研究关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与情感纽带,关乎中印两大文明古国的对话与互鉴,也关乎中国故事如何在国际传播话语中被讲述、被倾听。她希望与会嘉宾在解构旧话语中清理偏见,在构建新话语中凝聚共识,通过深入分享和研讨收获有关冈仁波齐文化的新见解、新启示。

研讨会召集人姜景奎教授随后以“冈仁波齐文化及其影响”为题做了主旨发言。姜教授正式提出并界定了“冈仁波齐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及主要特征,强调其对西藏和周边文化的深远影响。他指出,19世纪以来,支持英印殖民政策的欧洲东方学家长期构建了一条从宗教神圣空间到现实地理空间的主张路径,试图扭曲中华藏文化的性质,将其纳入印度文化范畴,由此造成学界和公众的广泛认知谬误。姜教授呼吁与会学者对冈仁波齐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对中华藏文化的东方主义叙事体系进行批判性反思,以构建和传播中国自主话语体系。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者围绕“神圣地理与山湖崇拜”“历史遗产与共同体构建”“跨文化交往与比较”“地缘政治与中印关系”四个议题,对姜景奎教授所提“冈仁波齐文化”这一原创性概念的内涵、实践及影响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

第一场研讨主题为“神圣地理与山湖崇拜”,由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廖波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邓辉教授结合史料梳理了“昆仑山”这一重要地理符号的演变过程,探讨了阿里“神山圣湖”在国家叙事中的历史定位与文化融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宋峰副教授和北大国土空间规划院遗产地保护与发展所李晶副所长分析了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成为“神山圣湖”背后的地理空间感知与想象,阐释了不同宗教信仰如何在同一地理实体上构建起截然不同的神圣空间网络。西藏自治区阿里博物馆(图书馆)俞江副馆长聚焦冈仁波齐从“河源·地理”中心到“宗教·情感”净地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当代转山活动中体现出的人类情感流动与多文明在地共处现象。西藏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严祥海老师围绕“河出昆仑”这一母题,梳理了西藏神山圣湖体系与昆仑概念的融合过程,讨论了中国古代政权对西部边疆在国家与天下体系中的定位方式。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研究生乐石滢通过解析印度古代文献和近代测绘材料,探究了“凯拉什山-玛纳斯湖”叙事在印度语境下被不断构建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政治化倾向。

第二场研讨主题为“历史遗产与共同体构建”,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李莉研究员主持。四川大学石硕教授从西藏历史地理入手,提出了关于冈仁波齐文化研究的诸多关键问题,强调了象雄东迁的历史事件和藏传佛教“上路弘传”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同美教授在发言中展示了冈仁波齐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诸多珍贵文物,强调了多学科协同解读其文化蕴意的重要意义。西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王桂胜教授梳理了冈仁波齐文化—象雄文化—西藏文化的传承脉络,揭示了冈仁波齐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在联系。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久毛措教授追溯了共同体概念的古今演变,认为冈仁波齐文化对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中国自主话语体系构建均有重要作用。

第三场研讨主题为 “跨文化交往与比较”,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李丽研究员主持。国防科技大学廖波教授聚焦赤松德赞伐天竺这一历史事件,分析了吐蕃王朝鼎盛时期出兵天竺的起因、路线和战略结果,探讨了吐蕃未在恒河平原地区长期驻留的原因。青海民族大学才贝教授在跨文化视角下探讨了冈底斯山作为中国“神圣”遗产的依据和价值,强调了冈底斯山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本体论定义。西藏民族大学王子豪老师在发言中分析了冈仁波齐文化对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信仰体系构建的影响,强调了厘清冈仁波齐文化传播导向的现实紧迫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王豪睿对苯教“卵生”神话与印度教“金胎”神话进行了细致比较,强调了苯教神话的独特性,探索了神话起源与青藏高原本土崇拜传统的可能联系。

研讨会最后一场的主题为“地缘政治与中印关系”,由清华大学外文系贾岩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李莉研究员讨论了冈仁波齐研究的主权视角,提出了在文化研究中处理“文化交融性”与“主权排他性”这对核心矛盾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姚远梅副教授运用大量史料和地图,解析了我国冈仁波齐山—玛旁雍措湖被逐步建构为印度教“神山圣湖”的知识生产过程及其深层原因。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李丽研究员分析了印度的“西藏政策”与“西藏牌”,对“西藏问题”作为殖民主义产物的历史起源及其对中印关系的持续恶劣影响进行了梳理。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闫元元副教授从地理、历史、文化、民俗等多维度入手,对中印交界地区通道进行了考察。

研讨会尾声,姜景奎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认为会议围绕“冈仁波齐文化”取得的研讨成效令人欣喜。他呼吁学界同仁未来继续深化跨学科对话与合作,以扎实的基础研究助推中国自主话语体系构建。

图文 | 印度研究中心

审核 | 郑文博 贾岩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