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中心执行主任金伯莉·维纳尔应邀到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文学翻译之忧:机器翻译的挑战与潜能”。校内外师生共同聆听讲座并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金伯莉首先回顾了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变革对翻译行业与语言学习带来的深刻影响。随后,她以《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三个英译版本为例,引导听众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探讨“译者角色”问题。她比较了不同译本在文本布局、词汇选择与语体控制上的差异,展示了译者如何通过不同翻译策略实现文化调节作用。金伯莉还展示了由谷歌翻译生成的译文,并与人工译本对比,指出机器译文在语义忠实度、情感表达和文化语境识别等方面的明显不足,进而提出“机器能译文,但不能译人”。
在分析过程中,金伯莉特别强调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作为“跨文化调解者”的重要性。她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去个性化”倾向正在引发语言同质化、译者声音消隐与创造力减弱等问题。与此同时,算法偏见与“英语中心化”现象也导致非主流语言与少数族群语言在译介过程中的进一步边缘化。

在互动环节,师生就机器翻译在文学、教育及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与局限展开热烈讨论。金伯莉回应称,尽管人工智能在翻译实践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真正的文学翻译仍离不开人的参与——译者通过对情感、语境与文化的理解,才能在语言与文化之间重建意义。正如她在讲座结尾所言:“机器不会悲伤,译者才会;而正是这种悲伤,让文学得以被重新书写。”
此次讲座帮助与会师生深入理解了当前人工智能语境下文学翻译的挑战与潜能,也为探讨人机共存时代的翻译伦理与文化创造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审核|王敬慧 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