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26日,“人工智能时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科技转向”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第六届年会暨第四届主编/院长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会议共设有15场主旨发言、一场特邀作家演讲、一场主编论坛、12个平行分论坛和8个研究生分论坛。清华大学外文系王敬慧教授、张叶鸿副教授、沈安妮副教授、吴娟娟助理教授与本科生纪懿桐在会议上参加了学术交流。

参会师生合影

参会师生与科幻作家陈楸帆合影
王敬慧教授作为学会副会长和本次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在25日下午担任研究生第二分论坛“医学人文与跨文化翻译研究”的召集人和评议人,与十三位发言同学们交流讨论,并在26日上午主持南京大学何成洲教授与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的主旨发言。

王敬慧主持大会主旨发言
张叶鸿副教授于大会第一分论坛“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做了题为《“文学何为”之认知思考》的学术报告。她从认知文学研究视角出发,剖析文学理解的跨文化共享根基,探讨数智时代文学阅读与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据此提出跨文明、跨语际意义互生路径,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底层理论支持。在第一分论坛,罗良功教授、金雯教授、张旭春教授等学者对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路径展开积极讨论。

张叶鸿在大会第一分论坛的合影
沈安妮副教授于分论坛七“现代主义的媒介革新与技术想象”宣读论文《重审伍尔夫、格林与电影的联动》。论文指出,新现实主义融合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并深受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电影也推动了文学对现实本质的探索。在英国现代主义早期,弗吉尼亚·伍尔夫从无声电影汲取灵感,推动小说形式创新;格雷厄姆·格林则借助电影媒介更新现实主义表达方式,从联动视角看伍尔夫与格林在创作转向与思想形成上的交汇,有助于理解新现实主义文学在英国的起源,及其与现代主义共存共生的独特性。电影作为催化剂,促成了这两种文学潮流的对话与融合,推动了艺术中“现实”概念的不断演进。

沈安妮在大会第七分论坛发言
吴娟娟助理教授在分论坛九“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的国家形象”宣读论文 《英国女性旅华叙事中的跨文化友谊与中国形象重构:以谢福芸为例》 。论文在一战后的语境下,考察英国女性旅华叙事中的跨文化友谊再现如何成为去殖民的情感叙事,挑战并重塑西方主导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她认为在谢福芸的旅华叙事中,作为“第三文化孩童”形成的底层情感认知与对主体间性的理解,为其跨文化实践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和认知基础。书中对跨文化友谊的书写消解了传统旅华叙事中西方观察者与沉默他者的等级结构,将文化碰撞转化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建设性对话,展现了中国内生现代性的合法性。本研究有助于深化理解女性非虚构文学在跨文化形象建构中的积极独特作用,也为探索更具包容性与对话性的中西文明互鉴路径提供了参考。

吴娟娟在大会分论坛九的合影
外文系22级本科生纪懿桐在学生分会场·二“数字人文新进展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翻译”中宣读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作者身份和母亲身份:希拉·赫蒂<房间里的母亲>和<爱丽丝如是说>的比较阅读》的论文。纪懿桐细读了将抛掷硬币纳入写作过程的《房间里的母亲》(2018)和与大语言模型“爱丽丝”对话合写的“爱丽丝如是说”(2023),讨论AI时代人机共创的背景下作者身份的转变,提出了关系性和过程性的“作者系统”的出现,同时她认为AI合作写作是与外部力量协商式写作策略中具有延续性的一环,并将“作者”和“母亲”两种身份作为“孕育”的两种方式进行类比。

纪懿桐在学生分会场发言
供稿|纪懿桐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王敬慧 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