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清华大学“英语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第十八讲在云端举行。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蒋晖以“正典的发明:非洲文学经典化中的三重世界历史意识——‘阿契贝学’的一个批判性分析”为题发表主旨演讲。讲座由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姚峰、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长聘副教授魏然担任与谈人。逾300人参加本次讲座。

蒋晖以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代表作《瓦解》为切入点,透视非洲文学的(被)经典化过程,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三重世界历史意识——西方文明中心意识、非洲“奥西里斯”民族主义意识和萌芽状态的“全球南方意识”,为中国语境下的非洲文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蒋晖首先指出,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强烈的自我肯定意识是中国研究非洲文学和一切文学研究的合法性源泉。今天人文研究领域面临的各类危机,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自我肯定的历史意识尚未被充分意识到和被充分客观化。
蒋晖认为,非洲文学经典化问题的实质是上升民族的历史意识和持续下降的西方历史意识的对话和交锋。在诸多具有活力的非洲文学作品中,《瓦解》(1958)享有不可比肩的经典地位,其内涵在于:首先,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激活了阿契贝身后隐藏的文学能量;其次,战后尼日利亚的都市化进程和教育普及为文学繁荣创造了肥沃土壤;第三,在与社会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争夺中,西方需要以“经典化”方法将非洲文学纳入西方价值体系;最后,《瓦解》在主题和表现形式上与西方的期待高度契合,成为西方眼中的“理想非洲经典”。
由此,蒋晖提出了“非洲经典的西方发明”这一核心论点,剖析了“阿契贝学”所体现的非洲世界历史意识。这一历史意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启蒙阶段,阿契贝以一种启蒙的姿态将非洲的辉煌、非洲传统的丰厚性写入作品,以扭转非洲本土文化遭人贬低的处境;第二是“奥西里斯情结”,以科尔·奥莫托秀为代表的第二代尼日利亚作家对阿契贝、沃莱·索因卡这类经典作家“部落主义”情结的质疑,映射出整体性历史意识的缺失;第三是非洲文学在“世界文学”框架下萌发的全球南方意识。蒋晖认为,受制于欧洲语言中心论和西方分析框架,西方“阿契贝学”否定了民族文学概念,无力描述非洲精神和意识;而非洲“阿契贝学”虽强调文学的民族复兴功能与知识分子自觉,却依赖西方现代观念从事非洲传统的再发现,进步意识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难以调和,最终陷入模仿西方的困境。
针对这些局限,蒋晖提出了中国方法,即“意识描述法”。他认为,非洲文学经常表现为作家较为进步的世界历史意识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扭曲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意识描述法就是找到在非洲文学叙事背后运行的认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话语体系。他以《瓦解》第一段为例,为听众呈现了如何在细读中实践对非洲作家世界历史意识的描述。蒋晖最后强调,非洲文学研究者只有把自己从各种西方话语中解放出来,将非洲文学变成一个与“我”相遇的绝对他者,才能成为一个活泼的创造性主体。


与谈人姚峰指出,非洲文学研究对西方理论与学术话题已形成路径依赖,无力回应全球格局变动造成的典范转移。研究者应坚守专业底线,且能独立开掘重要议题,才能为推动“学术去殖民”创造条件。魏然则从全球南方视角分享了拉美批评领域中“零度点的傲慢”,认为蒋晖在研究非洲文学时“自我主观化”的立场,呈现出中国学者的发言位置。魏然通过比较非洲与拉美作家的语言选择,提出“弱普遍、强在地”的路径,认为这种策略既避免狭隘民族主义,又能使本土经验获得全球可见性。

曹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场讲座直面中国学界的当下情形和使命,为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学者在强调“世界历史意识”的同时,需要警惕代非洲立言的风险。她对蒋晖强调中国学术主体性和着眼于改造世界的理想表示高度认同。相较其他学科,外国文学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因研究对象的“域外”属性而更富挑战性,需要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道日娜
图|道日娜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曹莉 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