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清华大学“英语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第十七讲在云端如期举行。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张莉教授的演讲题目为《火山情人》中的“美学隐喻与道德悖论”,来自校内外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并参与讨论。讲座由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柯英教授担任与谈人。
讲座从苏珊·桑塔格的多重身份与卓越成就引入。张莉教授指出,桑塔格不仅作为美国著名批评家与作家广为人知,更以其“美国公众的良心”这一公共知识分子形象深入人心,其作品与思想对当代文化批评及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火山情人》作为桑塔格晚期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她身为“好战的唯美主义者”与“几乎掩饰不住的道德家”这一双重特质。

《火山情人》以18世纪末意大利半岛为背景,围绕英国驻那不勒斯大使威廉·汉密尔顿、他的第二任妻子艾玛与海军英雄纳尔逊之间的情感与权力关系展开叙事。张莉教授指出,小说虽以历史人物与事件为框架,却通过虚构与叙事重构,将审美体验与道德批判深度融合,折射出法国大革命余波中艺术、政治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桑塔格在批评与文学创作中一贯采用“传记式”书写策略,借由历史人物的生命经验展开抽象思考,融合札记片段和虚构拓展,实现历史、个体与哲学观念的多层次对话。

张莉教授进一步分析认为,在《火山情人》中,象征、隐喻与坎普美学彼此交织,共同构筑了小说丰富的意义层次。火山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激情、革命与艺术灵感的象征。在美学层面它代表崇高与激情,在政治层面它隐喻暴力与毁灭,在时间维度它则联结起了历史与当下。小说中汉密尔顿的“收藏”行为亦构成深层隐喻:既成为人物与历史对话的途径,也暗示了主客体之间的权力关系。艾玛和火山一样,都是汉密尔顿的特殊藏品,但这一形象的引入更多地体现出了收藏家与藏品之间关系的倒置,呼应了坎普美学中艺术家对夸张、矫饰和表演的迷恋,以及对于权威和主流的挑战和解构。此外,小说通过婚恋关系中的特殊三人组塑造,打破了传统叙事与性别规范,在虚构与历史交织的语境中,深化了坎普美学所推崇的戏剧化、反讽与重塑日常的审美意图。

桑塔格通过收藏行为、人物关系的表演性与风格化设置,体现出一种“形式优先”的美学逻辑。然而,张莉教授特别指出,小说并未真正放弃道德立场,而是在美学表象之下,暗含对阶级、性别与殖民历史的深刻批判。特别是在第四部分中四位女性角色的独白,既凸显桑塔格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伦理关怀,也映射出她作为道德家与美学家的双重身份。
与谈人柯英教授对本次讲座给予高度评价,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与研究经历,阐述了桑塔格对自己学术道路的深远影响。她指出,桑塔格的作品与人格都体现出鲜明的坎普气质:既充满魅力又带有刺痛感,在游戏与严肃之间保持独特张力。这种思想魅力不仅持续激发学界的阐释热情,也在《火山情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说在道德与美学之间展开复杂对话,实现了“批评家的深度”与“小说家的温度”的融合。
\
在互动环节,多位师生对桑塔格的文学创作、文化批评著述、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以及坎普美学的理解等问题踊跃提问,张莉教授与柯英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逐一回应。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桑塔格文学世界与美学观念的理解。
主持人曹莉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桑塔格及其《火山情人》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现代性和后现代文化矛盾的镜子。小说中美学与道德的悖论不仅关乎个人选择,也触及历史、权力和身份政治。本次讲座既有对文本细节的细腻解读,也有对理论问题的宏观把握,展现了主讲人和与谈人的深厚素养与敏锐的批评能力。她强调,对桑塔格的持续阅读不仅有助于理解美国左翼知识分子传统,更有益于彰显跨越时空的思想生命力。
文|谢佳宁 马倩男
图|道日娜 张莉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曹莉 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