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2025清华大学外文系国际暑期学校课程回顾(三)

时间:2025-07-22 11:42:02

7月8日上午,外文系与药学院合作共享的第二节课上,吴娟娟助理教授以汉学家、翻译家弗洛伦斯·艾思柯的长江旅行为主题,带领学员们展开了一场跨文化旅行。首先,她介绍了长江与中华文明的深层关联,强调了其兼具自然伟力与文化厚度的双重特质。随后,她讲授了三位中国古典诗人——李白、杜甫与白居易和长江的深厚联结以及艾思柯在英译唐诗方面的贡献。之后,她讲解了艾思柯的长江旅行写作特征,即一种更具反思性与历史纵深感的“纵向旅行”,既融合历史叙事与个人旅行体验,又构建起与中国古典诗人的跨时空对话。最后,吴老师寄语学员,希望大家能在中国的旅行中尝试自己的“纵向旅行”,通过跨文化理解与联结,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学员们围绕艾思柯的旅行写作、中西文化交流等话题踊跃提问,展现出对跨文化交流的高度兴趣。

吴娟娟助理教授授课

徐婷副教授的语音学课堂围绕 “语音如何在语言中运作”“大脑如何感知语音” 等核心问题展开:从音位的概念解析到国际音标(IPA)的精准认读,一段独特的 “搭嘴音” 视频让大家惊叹于语音的多样性;通过生动的解剖图与动态演示,同学们清晰掌握了声道构造,以及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对语音形成的影响, 揭示了语音背后的物理原理。课程尾声,一段关于麦格克效应视频引发了热烈讨论——视觉与听觉的错觉碰撞,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语音感知的复杂与趣味。

徐婷副教授授课

7月8日下午,同学们一同走进校史馆,开启了一场穿越百年的时空对话。在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从庚子赔款谈起,了解到清华建校的特殊历史背景。

同学们参观校史馆

大家驻足于“大师”、“大楼”之辩的展板前,感受梅贻琦校长深邃的教育理念;在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中,体悟清华人“刚毅坚卓”的精神品格。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到“行胜于言”的校风,一幅幅历史照片与一份份珍贵档案生动再现了清华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体验加深了他们对清华精神与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收获颇丰。

校史馆合影

7月9日上午,同学们齐聚清华大学北体育馆,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极拳文化体验课。首先赵俊卿老师带同学们参观了北体的各个活动室,滑冰场、滑雪室、健身房。

参观北体

同学们换上冰鞋,在光滑的冰面上轻盈旋转,畅快飞驰,尽情享受自由滑行的乐趣。

体验滑冰

随后在王玉林教授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习了太极拳的前三个基础招式,并跟随老师反复模仿动作细节。同学们分组体验了太极球练习,通过协作感受太极的柔韧与平衡,感受太极中的气在自己的身体里流淌。课程尾声,王教授系统介绍了太极拳的四种不同的范式,并阐释了“阴阳”哲学在太极中的体现。课程结束后,学员们自由体验北馆的运动项目,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学习太极拳

7月9日下午,同学们走进了充满智慧与奇趣的科学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技探索之旅。在“百年器象”展厅,同学们被一台台记录着清华百年科研历程的精密仪器所吸引,从老式计算器到纳米级测厚仪,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前辈们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故事。

参观科学博物馆

在“电波纪元——无线电历史特展”中,同学们更是兴致盎然。从古老的矿石收音机到各式经典古董收音机,大家追溯着无线电技术从诞生到发展的百年历程。通过丰富的实物、文献和互动体验,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电波如何跨越山海,深刻改变了人类的通信方式乃至社会历史进程。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激发了同学们对于科技、历史与文化交叉探索的浓厚兴趣。

参观科学博物馆

7月10日,尹莉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题为"汉语读写习得的科学:跨语言视角"的讲座。讲座以人类最伟大的认知技术——文字为核心主题,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字系统如何塑造人类的思维和大脑。结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尹教授系统介绍了字母文字、表意文字和音节文字三大文字系统的不同认知神经加工机制、英汉读写能力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双语儿童在执行功能、元语言意识和视觉空间能力等方面的认知优势、阅读障碍在不同文字系统中的表现差异,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对读写教学的革新作用。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思考文字系统的认知特征和双文字系统学习的价值,激发了对语言认知科学的浓厚兴趣。

这场讲座不仅帮助国际学生深入理解汉语读写的认知神经机制,更拓展了他们对人类认知多样性的认识,对促进跨文化理解和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尹莉教授授课

精彩瞬间

同学们在课堂中

文 | 胡崔璨 王伯垚 杜宣熠 谢仁杰 毛烨希

图|刘师昭 胡崔璨 田园晓月 牛一童

排版/编辑 | 胡崔璨

审核|沙克尔江 高阳 郑文博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