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下午,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第81期暨“英语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 第14期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教授主讲,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高卫泉担任与谈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彬担任主持人。

周敏从奈保尔的种族身份问题讲起。维·苏·奈保尔生于特立尼达的一个印度裔婆罗门家庭。奴隶制废除以后,加勒比地区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正是在这一历史大潮的裹挟下,奈保尔的爷爷那一辈作为契约劳工从南亚次大陆来到了加勒比地区。奈保尔在特里尼达接受的是英国式的教育,但他却是殖民地的属民;他是印度裔,而特立尼达的非裔黑人与印度裔的关系却并不融洽。因此,在其成长的环境中,不同政治力量、不同种族之间长期处于紧张关系,这给奈保尔带来了深刻影响,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模仿者》的主人公辛格并没有找到一种稳固的主体性,而是始终是一个处于裂缝中的模仿人。
周敏教授认为,并不只是殖民地的人陷入了模仿的困局。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模仿”是北方霸权带给全球南方的一种普遍困境。因此,《模仿者》更应从全球南方文学批评而非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加以剖析,毕竟后者所带出的解读已经趋于同一。全球南方批评是一个复杂的仍处于建构中的批评范式,其理论建构关注去殖民化的知识生产、多元现代性的构想等问题。如果说后殖民批评的主要理论资源是欧陆哲学传统的主体性哲学,而全球南方批评则更多地借鉴南方的理论资源,如拉美的去殖民性理论等。在这一范式下,《模仿者》可以被看作是关于全球南方的一部深刻寓言。

奈保尔通过对印度祖先之地和加勒比出生地的决绝态度得到了世界文学共和国的加冕。实际上,他在否定认同建构的同时维系了一种写作行动的伦理坚持,即将“无法归属”转化为一种冷静而持久的批评行动。就语言政治而言,辛格通过模仿殖民中心(英帝国)语言和文化风格的去岛民化努力最后反而强化了其边缘性,成为了“类英伦而非英伦”的滑稽主体。从空间维度而言,空间在奈保尔的书写中并非中性的物理性空间,而是渗透了权力话语的政治空间。在这样的本土空间中所使用的反抗的解放神学从根本上是殖民中心的,而最终带来的结果也是混乱和黑暗的。周敏教授认为奈保尔展现的书写者辛格在语言、空间等维度面临的困境也是全球南方面临的问题。

与谈人高卫泉认为周敏对奈保尔的定位是清晰准确的,《模仿者》的确是一本关于身份幻觉、语言失效和写作困境的小说。他指出,“后殖民批评”重点强调“殖民”一词的文化支配内涵,并导致了资本累积这一政治经济学内涵的流失,这一反思也正帮助我们去理解怎样做全球南方批评。他认为全球南方批评是第三个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模仿者》把殖民地作家如何不断复制北方的精神生产方式的过程生动地展示了出来。高老师提到了卡萨诺瓦在《文学世界共和国》里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法国文学中心,指出奈保尔通过改写司汤达《红与黑》中关于克里奥尔法语口音的桥段展现其本人以及辛格对北方资本的依附。如果于连模仿的是拿破仑,辛格或奈保尔则模仿了司汤达。这一“模仿传统”的跨民族重复再现了北方文学资本的全球扩张。南方作家乃至文学批评家在精神生产标准化的内爆危机中,必须对其生产方式与生产目的进行深刻反思,以重塑其精神生产。

在讨论环节,周敏教授介绍了自己从作家研究到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趣转变历程,还进一步阐述了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与 “全球南方” 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指出对三者关系的历史性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加勒比文学和世界文学。
文|袁野
图|董小双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曹莉 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