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王腊宝|世界是个舞台 ——《风暴眼》中的情感与文化政治

时间:2025-07-16 12:30:19

2025年7月5日晚,清华大学“英语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如期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王腊宝教授以“‘世界是个舞台’——《风暴眼》中的情感与文化政治”为题进行演讲。本次讲座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所张和龙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敬慧担任与谈人。

腊宝教授从作家生平与创作、小说的结构设计、戏剧因素、批评接受、以及文化政治五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详尽的讲解。他指出,怀特被誉为“将澳大利亚新大陆带入世界文学”的作家,《风暴眼》是其所有创作中极具情感深度和形式突破性的重要作品。作品采用戏剧化、舞台化的设计,运用高度现代主义的写作方式。理解《风暴眼》需要把握其“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交叠。该小说通过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时空设置,引出极其复杂的人物意识活动,展现了众多人物丰富而交错的情感世界。

《风暴眼》中戏剧因素非常突出,特别是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具有深层互文性。王腊宝教授引用澳大利亚批评家的观点指出,怀特将莎士比亚式的情感宣泄变成了一部现代澳大利亚的讽刺剧,在向《李尔王》致敬之余,也对这部经典悲剧的道德清晰度、悲剧结局和普世的人生洞见在21世纪是否仍然成立表达了深刻的质疑。王腊宝教授在介绍国内外学者对于小说做出的不同批评解读后,富有见地提出:怀特“希望通过书写伊丽莎白·亨特这样一个人物表达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政治。”他借用“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的隐喻,指出怀特将文学视为一种文化政治舞台,表达了对澳大利亚殖民遗产和保守的旧秩序的深刻反思。最后,王腊宝教授指出,怀特的作品于新世纪的读者看来仍然传递了一种复杂和痛苦的声音,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这种声音将不断引发我们对于殖民、异化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思考。

在与谈环节,王敬慧教授结合十余年前阅读该小说的经历与此次重读的体会,分享了《风暴眼》带给读者在不同人生阶段中截然不同的触动。她聚焦小说中母亲伊丽莎白在临终前与护工的对话:“当你准备去爱他们时,他们不需要你的爱;而他们需要时,你又不爱了。”这句话体现了小说对亲情的深刻洞察,使读者在体会母亲身份的转变中产生共鸣。她进一步分析了怀特与他的母亲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与其个人经历高度重合。怀特通过对“风暴眼”的描写,试图穿越情感风暴,在内心寻求平静与救赎,小说因此承载了自我疗愈的功能。

在问答环节,二位教授探讨了《风暴眼》如何映射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命终结时的伦理选择与情感困境,体现了文学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观照。

听众围绕《风暴眼》与《李尔王》之间的互文性、《风暴眼》的后殖民解读等议题踊跃提问,王腊宝就相关问题一一作答。伊丽莎白这一女性角色兼具父权控制力与女性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其复杂性正体现了性别重写对经典文本的挑战。他强调,《风暴眼》并非简单重写《李尔王》,而是在与西方经典的互文中建构属于澳大利亚文学的声音。王教授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很少会有意识地为世人推出一部旷世“经典”,但怀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创作中确实在以一种单枪匹马的姿态反抗澳大利亚文学中过于依赖现实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叙述传统。他援引作家库切对于《解剖者》的评论,指出怀特全力在澳大利亚推进现代主义文学时遭遇到了一个尴尬,那就是,当澳大利亚人开始更多地知晓现代主义时,世界文学已然步入了后现代,这种时间差深刻地折射出殖民地文学发展中常见的文化张力。

讲座最后,主持人张和龙教授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讲座及专家之间的对谈交流将文本细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为听众提供了一场深具启发性的文学对话,生动诠释了本系列讲座“英语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的宗旨。

文|王嘉欣

图|董小双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曹莉 郑文博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