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下午,“英语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第十一讲线上举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晖以 “古尔纳小说《天堂》中的异托邦与身份迷失” 为题,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姚峰担任与谈人,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师生300余人参加讲座。


黄晖教授从古尔纳《天堂》的文本特点、文本内容以及叙事特征出发,简要介绍了这部长篇小说的人物和情节。黄教授指出福柯笔下的异托邦指的是一类在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真实存在于社会中的空间。通过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异托邦与其他空间形成悬搁、中立化或颠倒的关系,并由此被确定和反映。通过将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和文本中人物在多重空间中经历的“身份迷失”场景引入分析,黄教授指出小说中屡次出现的“花园”空间实际上成为人物互动的核心场所,成为优素福幻想中完美的自我身份的具象化呈现。身为债务奴隶的优素福在小镇、商人家、内陆、湖区等地方均是商人的跟班,其行为由商人决定,呈现出极强的依附属性而不具备在外部空间中被认可的独立身份,这成为他在花园里对人造的完满世界一见钟情并建构身份认同的出发点。优素福在花园中看到的镜子、和房间中居住者产生的关联将他和花园进一步联系起来,成为他建构身份的来源,也同时成为他后面被驱逐、走向绝境的动因。在此基础上,黄教授进一步分析作为异托邦存在的花园具有的空间特质(超越性和完美性)及其社会经济特质(排他性和兴衰演变过程)。
在与谈环节,姚峰副教授表示黄晖教授对《天堂》展开的具体分析与解读以独到的方式把握了古尔纳的书写关切,以“花园”这一富含宗教隐喻的核心意象、“异托邦”概念及其文学伦理学视角阐释了《天堂》的独特价值,给广大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姚峰副教授结合自己指导学生研究古尔纳的经验指出,古尔纳本人曾在不同场合反复申论“复杂性”这个关键词,以提示学界只有摆脱了阐释非洲与非洲文学的思维惯性,才能逼近其创作思想的本相。他以黄晖老师同样提及的《天堂》结尾为例,点明了古尔纳作品的两歧性与争议性。表面上看,优素福在此“尾声”中做出了转向殖民者、背弃族群的举动,但或许传递了某种逸出批评界固有认知的意涵。由此角度,古尔纳与其他非洲作家都不同,我们可称其为“拒绝阐释”的作家,因此更加考验中外研究者文本考究与文史结合的能力。黄晖教授的古尔纳研究,正是本于突破既有研究的意识,是循此思路的大胆尝试与小心求证。

曹莉教授指出,古尔纳强调复杂性而拒绝自我标签化的书写是所有伟大作家具有的一种共同特质,古尔纳在创作中对非洲前殖民时期以来漫长历史时期中错综复杂问题的关注和表达值得研究者深入把握。
在问答环节,听众围绕“花园”意象的宗教与文明意涵、坦桑尼亚作为东非地区复杂的宗教及贸易历史、古尔纳小说诗学的主要内涵与总体特征、如何透过古尔纳小说透视非洲小说的整体情境,以及古尔纳小说作为后现代后殖民小说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等方面展开了提问。三位老师从自身的学理背景、互为呼应地回答了这些重要问题,并再次指向古尔纳及其出身的坦桑尼亚地区在经济、社会、殖民等多重交织互构的层面上所具有的复杂性。
文|冉浩妍
图|董小双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曹莉 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