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张晓红|记忆的家园,历史的想象——重访拉什迪《午夜的孩子》

时间:2025-07-16 12:19:53

2025年6月23日下午,清华大学“英语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第十讲暨欧美文学论坛的第76期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深圳大学前副校长、韶关学院校长张晓红教授担任主讲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王春景教授担任与谈人。张晓红教授以“记忆的家园,历史的想象——重访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为题,系统分析了该作的文本结构、人物形象、叙事策略与文化语境。

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自1981年问世后广受赞誉,其成功不仅源于文本内容融合历史、神话、幻想与纪实等多重元素,也得益于它处于后殖民、后现代及新历史主义批评话语兴起的语境中。张教授指出,拉什迪自14岁起漂泊印度、英国、巴基斯坦三地,跨文化背景造成的身份错位和认同危机促使其走向文学创作。主人公萨利姆与拉什迪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萨利姆并非作者的简单化身,而是一个复杂的“落魄英雄”,幻想拯救国家,却往往迷失方向,最终走向崩溃。

张教授将小说的三大主题归纳为历史、记忆与书写。小说通过“散点透视”式的多视角叙述构建宏大叙事,以1947与1978为节点,跨越三代人的生活经历。萨利姆对记忆的怀疑贯穿始终,他多次错记日期,认为记忆是模糊的、可塑的——“记忆最终会创造出自身的现实”。小说中的黑夜、笔与咸菜成为构建主观现实的重要隐喻。张教授指出,黑夜象征身份的不确定性,笔代表性无能后的创造冲动,而咸菜则比喻浸泡和腌制的化学过程改变了历史的味道和形态,且以主观想象和人为建构的方式为历史制造了一种虚幻的持久性和在场感。

在《午夜的孩子》叙事中,童话与历史交织、元叙事频现。萨利姆通过向帕提玛讲述个人与家族历史来延续生命,帕提玛既是女仆也是评论者,其存在赋予叙述合法性。互文性是小说的重要特征,张教授特别指出《午夜的孩子》与《圣经》《白雪公主》《一千零一夜》和印度神话的关联。宗教意象反复出现,拉什迪融合基督教与印度教神祇,通过讽刺建构萨利姆的“救世主”身份;而“一千零一夜”式的嵌套结构使萨利姆如山鲁佐德般靠叙事对抗死亡。

拉什迪以印度文化的混杂性为背景,体现多元与不确定的特征,人物常被赋予神话身份并相互镜像,如萨利姆与湿婆的对抗既是文化冲突,也是话语权之争。此外,小说语言高度混杂,融合印度多个语种以及广告、电影、街头语言等,呈现出极富特色的语体风格。蒙太奇手法频繁使用,拼贴异质语境,制造出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击力。

王春景教授在与谈中指出,拉什迪的作品并非日常印度的再现,而是“夸张与变形的印度”。其结构模仿印度传统文学,却体现出现代性的个人世界观。拉什迪试图摆脱神秘主义,建立一种更理性、不再盲目乐观的历史观,这种观念更接近西方文化。他虽然信仰印度教,但其作品中反映的却是对宗教历史的深刻反思与重构。

在问答环节,师生围绕拉什迪的历史观、艺术性、性别与少数群体关注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拉什迪虽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凭借《午夜的孩子》等作品的文学成就,是世界文坛的“无冕之王”。

文|韩佳禧

图|董小双、张晓红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曹莉 郑文博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