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11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年会暨“英语文学与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128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杨永恒,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吴霞、党委书记汪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申富英出席开幕式。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曹莉主持开幕式。

曹莉主持开幕式
曹莉在开幕辞中首先对全体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英语文学的研究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学术思想的兴起密切相关。1926年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的成立,标志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清华的诞生和在现代中国的兴起。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教育家瑞恰兹、燕卜逊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的传奇历程开启了英语文学领域中外人文交流的先河;十九世纪美国文学思想家爱默生在著名的哈佛演讲《美国学者》中所表达的自主意识和为文学而聚、为思想而歌的人文理想,则为中国学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参照。期待本届大会产生真诚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成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新起点。

杨永恒致辞
杨永恒在欢迎辞中指出,清华文科有着悠久辉煌的传统,形成了“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特色,影响深远。清华外文历史悠久,培养了一批融通中外、造诣深厚的学术大家,站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扛牢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使命,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强大的语言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他表示,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外文学科的赋能机制,从哲学层面和意义层面加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学术命题和研究范式,推动外语学科再上新台阶。

吴霞致辞
吴霞在致辞中对全体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对协办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英语文学的意义不仅在对他者的阐释,更在于深化对本土文化的思考。她回顾了以吴宓、王文显、钱锺书为代表的前辈学人的治学风格和特色,指出他们将西方文本置于中国坐标系中进行解读,形成了具有本土视角的“清华学派”。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外语学科应守护人文研究的深度,让英语文学研究成为观照世界的棱镜,在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之间寻求创新融合。

申富英致辞
申富英在致辞中介绍了英语文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历届年会的主题。她表示,随着英语文学的范围日渐扩大以及对在地性和多元内涵的关注,英语文学内部与中国问题的关联性变得越来越强,本届年会是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高水平学术盛宴,希望进一步拓展英语文学研究的疆界和教育教学模式,强化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主性,面向全球知识共同体发出中国的声音。

大会现场
四场大会发言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张剑、南京大学杨金才、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主持。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客座教授袁鹤翔、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德、清华大学颜海平、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王宁、南京大学杨金才、上海外国语大学王腊宝、北京大学高峰枫、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丽、北京师范大学章燕、四川外国语大学张旭春、华中师范大学苏晖、黄晖、香港城市大学杰森 • 哈丁(Jason Harding)、复旦大学苏耕欣、浙江大学郝田虎、杭州师范大学周敏、山东大学冯伟共17位教授作大会发言。

金莉、袁鹤翔、陆建德、颜海平、王宁、杨金才、王腊宝、苏耕欣、张旭春、章燕、高峰枫(从上至下、从左至右)
大会发言围绕“英语文学与中国”的中心主题展开,既有对经典作家作品深入细致地解读剖析,也有对世界文学格局和跨文明书写的宏观构想。从“模仿”到“叛逆”,从“互为转写”到“现代性生成”,从“文明批判”到”精神重建” ,从“人工智能”到“伦理挑战”,“从全球南方”到“中国方案”,“唯有联结”(only connect)不仅概括了英语文学研究价值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转型和创新,也为“英语文学与中国”今后的研究思路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张剑、郭英剑、郝田虎、苏晖、Jason Harding、陈丽、冯伟、黄晖、周敏、华有杰、郝桂莲(从上至下、从左至右)
10日下午,16个分论坛围绕英国文学、美国文学、 爱尔兰文学、大洋洲文学、加拿大文学、非洲与非裔英语文学、加勒比和印度英语文学、英语文学与批评理论、英语文学与中国、英语文学教育教学等议题展开研讨。一大批中青年学者从理论自觉、方法论自觉、文化自觉和时代自觉出发,以英语文学为原点,在理论上寻求突破,在方法上探索创新,在思想上回应中国与世界的对话诉求,表现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意识、学术素养和创新活力。

分论坛现场
大会特设两场专题论坛。10日晚举办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本届年会联合举办的“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选题与范式”专题论坛。张剑在开场报告中介绍了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就在文学研究如何运用理论和中国学界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理论与批评话语提出了建议。杨金才、曹莉、陈丽、中国人民大学刁克利、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结合大会主题和论坛具体议题,与现场近百位学者一起,就外国文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方式、研究范式的创新与突破、青年学者的研究选题与发展路径等展开对谈,探讨建设中国特色外国文学研究学术话语体系的思路与方法。论坛搭建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对话平台,7000余人次观看了直播。

“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选题与范式”专题论坛
11日上午,在“21世纪英语文学教育教学”大会专题论坛上,论坛主持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卓重点介绍了21世纪的文学教育研究:目的、机制与方法,提出“作为教育的文学”和“文学的教育”双重维度和双重研究路径以及21世纪文学教育研究的四大领域。郑州大学教授张莉以文科101课程《外国文学经典中的女性史》建设为例,分享了将数智人文技术融入课程的实践经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辑张笑千介绍了外研社英语课程核心教材和数字教材的建设情况。三位学者针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区域国别化、数字化、通识化,数智技术为文学课程带来的挑战和改革方向进行了深度讨论。

“21世纪英语文学教育教学”专题论坛
大会闭幕式由申富英主持,曹莉做大会总结。2026年专题研讨会承办方代表贺州学院华有杰、2027 年第十届年会承办方代表云南师范大学郝桂莲先后做了办会承诺发言。
本次大会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主办、清华大学外文系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外国语言与文化》Island Studies Journal 等期刊协办。

大会合影
文|陈湘静 吴娟娟
图 | 张玉光 燕勇 张晓婵 道日娜等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曹莉 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