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陈豪|《米德尔马契》中的乡村医改问题再探

时间:2025-01-07 13:51:31

2024年12月26日晚,清华大学“英美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第三十二讲如期举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陈豪副教授以“《米德尔马契》中的乡村医改问题再探”为题进行演讲。讲座由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殷企平教授担任与谈人。

陈老师首先介绍了《米德尔马契》的两条核心故事线和对应的主题“稳定性与灵活性”(stability vs mobility),讲解了英国小说中特有的扩张与守成的母题,分析了小说如何通过保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化解了以扩张为特征的工业文明与以收成为特征的田园社会之间的冲突。

小说中的4组改革(包括选举改革、慈善计划、医疗改革、铁路建设)及其对应的历史背景,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转型期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与利德盖特的医改尝试相互呼应,共同构成爱略特对社会进步的理性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陈老师指出,医疗改革,一方面是一个行业问题,另外一方面则涉及观念转变、经济基础和立法保障。讲座对医改叙事的分析阐释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

第一,  进步话语。当时英国社会盛行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进步观,认为通过不断发现引发创造,科学走在进步的康庄大道上。这种观念也可以从自然科学移植到社会科学上。小说主人公利德盖特医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外科医生,立志改善英国乡村的医疗状况。他的方法受到法国盛行的“进步”科学观的影响,特别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影响,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但最终却在乡村医改中遭遇失败。作者爱略特通过利德盖特的失败案例,揭示出科学技术无法解决人类情感和道德实践问题,而乡村的特殊环境也决定了低水平的医疗服务不足以满足当地人民的基本需求,因此利德盖特对科学的迷信和对乡村现实的忽视最终导致了医改的失败。作者爱略特赞同托马斯·卡莱尔对进步话语的批判,认为光凭一腔热血很难改变现状。

第二,现金联结。 陈老师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利德盖特医改失败的原因。就像卡莱尔对“现金联结”不遗余力加以批判,利德盖特对金钱抱有偏见,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应该彻底斩断人与人之间的“现金联结”。爱略特通过对医院经营问题的描写,以及利德盖特在个人生活、医患关系、同行关系中遭遇的种种困境,指出利德盖特的失败恰恰在于他忽视了金钱的特殊作用。在英国乡村,大多数人由于负担能力有限,依赖资质较差的药剂师来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现有的医疗系统虽然存在缺陷,但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不愿意支付利德盖特这样专业医生提供的更先进、更昂贵的服务费用。利德盖特商业头脑的缺乏以及对医疗行业现实环境的无视最终导致他无法获得维持医院运营所需的财政支持。他的理想主义改革愿景虽然崇高,但却未能考虑到对其成功至关重要的实际经济因素。

第三,医改体制。小说以霍乱疫情为背景,展现了政府主动干预下医疗行业的积极变化,包括医生地位的提高、医院经费的增加、宣传力度的加大等等。对疫情的普遍恐惧和政府的积极措施提高了公众对公共卫生重要性和医疗专业人员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作用的认识,为公众更多地接受医疗干预和改革铺平道路。然而,爱略特对体制改革的弊端表示担忧,指出急于求成的政策可能导致顶层设计和实际操作各行其道的局面,1858 年《医疗法案》旨在统一医疗行业,但它未能解决医疗领域内根深蒂固的社会和经济等级制度。精英医生的持续主导地位可能会使弱势从业者边缘化。

第四,重回保守主义信念。小说最后的落脚点回归对保守主义信念的重塑。利德盖特拥护理性和科学进步的力量,而爱略特则揭示了纯粹理性改革方法的局限性。这反映了伯克对抽象启蒙理想的批判,以及他对传统、经验和几代人积累的智慧重要性的强调。爱略特和伯克一样,认为改革必须考虑人性的复杂性,而人性不能通过纯粹理性的手段得到充分理解或控制。改革应该顺应成见与习俗,以渐进的方式进行,而小说女主人公多萝西娅正是这种保守主义改革者的典范。多萝西娅以其高尚的品格、沟通的能力和包容的心态,缓解了医改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最终取得了成功。小说通过多萝西娅的成功案例,肯定了保守主义改革方式的可行性,并指出改革的关键在于心灵的联合,需要通过沟通、包容和合作来弥合分歧,形成共识。艾略特对伯克保守主义思想的吸收,使其在小说中展现了一种更为平衡的改革理念,强调宏观体制改革与微观社会环境改造之间的平衡,以及个体沟通与社会共识的重要性。

陈老师总结指出,社会转型期新旧冲突普遍存在,医改的关键在于平衡各方利益,克服陈规旧习的惯性影响。保守主义的智慧可以为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在与谈环节,殷企平教授老师赞许陈豪老师全面深入的小说分析, 以及他以乡村医改为切入点的创新性解读。殷企平老师重点谈到亨利·詹姆斯、狄更斯、查尔斯·金斯利、斯图亚特·米勒等维多利亚时期文人的相关思想,以及他们对功利主义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关切。殷企平指出,除了社会改革,学界研究19世纪英国小说时还关切心灵改革的问题。医改主题蕴含当代关怀、中国关怀乃至人类关怀,其中对公平与效益之间关系的问题尤其值得深思。主持人曹莉老师指出,《米德尔马契》的现实性正在对转型时期的社会改革有深度关切;文学审美不仅仅是对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的审美,也是对人对事物对世界的审美,文学审美与价值塑造紧密相连。

文|张晓婵

图|陈豪 张晓婵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曹莉 郑文博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