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清华大学“英美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第十九讲顺利举办。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高晓玲教授以“财富崇拜与个体异化:《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维多利亚物质主义”为题进行演讲。本次讲座采取线上模式,由清华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乔修峰研究员担任与谈人。校内外200余名师生聆听讲座并参与讨论。
本次讲座中,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高晓玲教授以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的晚期作品《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为主题,围绕维多利亚时代的财富崇拜、《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财富狂热、空间的商品化与橱窗经济(window shopping)以及个体的物化和异化共四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维多利亚物质主义如何影响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社会关系,同时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提供启发。
首先,高晓玲教授借助维多利亚时代的插图和文学作品向听众展现了当时财富崇拜成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风貌以及思想界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批判和担忧。以乔治·克鲁克香克(George Cruikshank)的插图作品《财富崇拜》(The Worship of Wealth)为例,画面正中央像人一样的钱袋子受到四周众人的拥护与敬拜,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财富崇拜的社会风气。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则在《文明的忧思》(Past and Present)中提出了玛门崇拜(Gospel of Mammonism)亦即拜金主义,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普遍关注,而其对于工作伦理(work ethics)的论述对当今社会也具有借鉴意义。高晓玲教授还提到了亚瑟·休·克拉夫(Arthur Hugh Clough)的一首题为“How Pleasant It Is to Have Money”的打油诗,其中所描绘的新富阶层暴发户对财富的态度生动贴切,与《我们共同的朋友》中鲍芬夫妇(the Boffins)的行为举止如出一辙。
介绍完时代背景之后,高晓玲教授分析了《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财富狂热。这部小说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展开勾勒出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每个角色都在金钱诱惑和道德底线之间挣扎,而不同角色对于财富的不同态度也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其中,高晓玲教授着重阐释了小说中对于股票狂热的讽刺。例如,狄更斯通过股票、债券、货币等财富相关词句的大量堆叠营造重复乏味、机关算尽之感,以此讽刺人们对财富的狂热追捧与盲目崇拜。由此,高晓玲教授引出了19世纪学者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在代表作《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中对货币经济的看法。齐美尔认为,货币经济一方面促进自由平等成为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异化。货币只能带来形式化的消极自由,其均平化(leveling)使“价格”取代“价值”,对“量”的追求抹平了对“质”的关注,从而导致积极意义的消解和生命感知的萎缩。直到今天,他的观点依然颇具启发性。
高晓玲教授结合小说内容介绍了财富崇拜之下消费形式和生活空间的变化。橱窗经济是维多利亚时代空间商品化最为显著的表现之一。虽然橱窗梦幻绚丽,但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如《商店橱窗》(Shop Windows)中以讽刺的口吻写道“商店和商店橱窗,已经成为世人梦想的巅峰所在”。除了外部的消费空间,内部的生活空间也受到了财富崇拜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商品化空间从橱窗到客厅的蔓延。根据书中的描绘,鲍芬的宝屋便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客厅,堆满了功能性、装饰性和混合性的物品,将财富崇拜和商品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高晓玲教授结合具体文本重点阐述了财富崇拜对人的商品化和异化。讲座先后围绕书中作为货品的孤儿、作为名片的贵族、作为赚钱成本的容貌和作为家具的人,深入探讨人的商品化、标签化和同质化。此外,高晓玲教授还以魏格(Wegg)为例分析了人的自我异化。魏格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他的木腿,暗示了他的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而在书中他与维纳斯(Venus)的对话中他对于自己频繁使用“付”“赚”“值”等字眼,更是体现了人的物化与怪诞。
在结语中,高晓玲教授引用了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观点,指出我们如今生活在信息化的“非物时代”(Age of Non-Things),实体变得虚无、世界变得缥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遥远。只有从作为商品的物抓回作为其本身存在的物,才能看见真实的生活。同时,正如狄更斯所坚信的那样,金钱导致人的异化,而爱与同情则具备心灵救赎的力量。
在与谈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乔修峰研究员指出,19世纪凸显的财富崇拜与人的异化在当今社会依然有所体现。他结合托克维尔(Tocqueville)等学者的观点,补充说明财富崇拜不仅来源于物质欲望,还与人们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有关。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成为金钱的奴隶,人们都会被迫受到金钱的操纵,产生自我异化。针对这一社会现实,乔修峰引用罗斯金(Ruskin)的观点,指出“生命是唯一的财富(There is no wealth but life)”,并表示通过狄更斯的小说可以看到,深藏在我们心中的爱与同情可以为我们提供希望。
在讨论环节中,参加讲座的师生们进行了精彩的交流。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高晓玲教授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建议年轻学者从梳理概念史入手,挖掘问题、以小见大。谈及非物时代时,高教授向同学们推荐了王小伟的《日常的深处》,表示书中对于过去被遗忘的物的审视中所包含的生命的意义令人受益匪浅。讲座发起人和主持人曹莉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指出,从19世纪到21世纪, 剧烈的社会变革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共同性,通过深入阅读并理解文学经典所揭示的想象和问题,我们对于人类、人性与人生的思考一定会不断丰富不断深入,而这正是本系列讲座的题中之义。
文|蔡宇洁
图 | 张晓婵 道日娜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