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11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第三届院长/主编论坛在重庆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主办、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论坛总共设有10场主旨发言、一场主编论坛、9个大会平行论坛和14个研究生平行论坛。王敬慧教授以及吴娟娟老师带领外文系博士生侯楠参加了学术交流并宣讲论文。侯楠、吴娟娟分别获得学生组一等奖和教师组二等奖。

外文系参会师生合影
王敬慧教授以“苦难中的希望之光——克莱尔·吉根小说中的情感传递与社会隐喻”为题作主旨报告。她以克莱尔.吉根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技巧与情感表达为切入点,探索其作品的核心主题——在苦难中探寻希望,并进一步分析了吉根如何通过多部作品中的角色塑造构建出理想的爱尔兰人形象,并揭示个体在作品中的情感流动与转化过程:从感受温暖到传递温暖。报告特别讨论了吉根如何通过隐喻来处理社会创伤,尤其是爱尔兰的玛德琳洗衣房丑闻等道德困境,其中,小说中“中医通过推拿治愈了神父的忧思”这一文本细节是对情感修复作为应对社会不公与创伤的伦理需求的观照与映证,凸显了吉根在探讨个体与社会关系时的洞察力与深度。

王敬慧教授作主旨发言
外文系助理教授吴娟娟宣读论文《艾思柯长江书写中的纵向旅行与跨文化认同》。该论文分析了艾思柯的《中国镜子》悬置了西方殖民旅行叙事逻辑下的长江旅行书写,在跨文化认同的情感驱动下对长江文学文化和历史传统进行了去殖民化的接受与阐释,采用多重叙事策略来构建一种“纵向旅行”的跨文化诗学与政治。论文指出,艾思柯通过肯定中国本土时间性,借鉴中国古典江河日记的创作手法,采用互文和比较等策略重塑了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链接和情感纽带,对强调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当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外文系师生参加分论坛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外文系24级博士生侯楠宣读论文《引英文入诗——民国旧体诗现代性境域的开拓》。该论文以吴宓、钱钟书等诗人旧体诗中出现的“引英文入诗”现象为研究依托,分析这一现象通过以新材料入旧格律,旧体诗人言说姿态的转变以及旧体诗对无意识领域的进入,推进旧体诗对现代性的探索。同时在充分透析这一现象的基础上,对被现代性压力所遮蔽的中国传统诗思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侯楠(左三)获得学生组优秀论文一等奖

吴娟娟(左四)获得教师组优秀论文二等奖
文 | 侯楠
图|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