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清华大学 “英美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文南楼204会议室举行。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应邀为师生们进行了一场题为“如何理解《项狄传》”(“How to read Tristram Shandy”)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何畅教授担任与谈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于雷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王敬慧教授、陈湘静副教授、沈安妮副教授、吴娟娟老师等校内外线上线下3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
讲座以《项狄传》中“感伤主义”与叙事形式创新如何关联这一问题为中心,金雯教授分别以“身体”问题和“东方”指涉为铰链,在细致的文本阅读中带领听众探索问题的答案。在步入正题前,金雯教授分享了文学研究的心得体悟。金教授指出,文学研究者要注重切身直观的阅读体验,学会提出文学问题,解释其生成机制,继而思考这一问题所产生的历史意义、后世影响,及其所蕴含的政治和道德内涵。

金雯教授讲座
首先,金雯教授开启了关于《项狄传》与身体写作的话题。《项狄传》充满了小说人物身体部位、动作和姿态的描写,金教授认为斯特恩显然在探索如何以身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味和移情效应。斯特恩通过身体姿态的描写来表现项狄及其家人的忧郁和创伤症候,达到传递悲情的效果,引发读者对他人痛苦的体恤;另一方面,作品中漫画式滑稽的肢体动作描写,偶尔打破小说沉闷的情感基调,制造出喜剧效果,引人发笑。斯特恩在自己的叙事中插入了对不同人物的肢体描写,实则是在借鉴西方视觉文化传统,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人物的情感际遇。因此,无法用言语轻易概括的复杂情感,从小说中视觉性的元素透露出来,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金教授鼓励在场听众进一步思考《项狄传》的身体书写是否与同时代的生理学和医学知识产生了对话,以及脱胎于何种文学和戏剧表演传统。

接着,金雯教授转入了《项狄传》的非线性叙事结构的讨论。18世纪,连贯叙事的写实小说占据文坛主流,《项狄传》实验性的小说形式似乎显得格格不入。金雯教授认为这部小说支离破碎的叙事形式并非横空出世,斯特恩同时代的作家们也会采用类似中国“珠花”的写作结构,将诸多小故事插入小说之中。他们不在乎所谓的小说规范和主流,以自己的方式回归堂吉诃德的传统。由此可见,文学史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从一个流派到另一个流派,而是任何一个流派盛行的同时也涌动着其他的暗流,回响着不同的声音。其次,破碎的叙事结构也是小说中人物内心忧郁的外现。项狄的叔叔的身心曾在战争中遭受创伤,陷入忧郁,在与他人对话时项狄的叔叔总是离题,回想过去战场上的经历,这种执念使他无法聚焦,不断地停顿,陷入无法前进的境地。某种程度而言,这部小说是对忧郁式叙事的模仿。
讲座的高潮部分聚焦于小说中的东方元素、忧郁与非线性叙事三者之间的关系。金雯教授带领听众品读了《项狄传》中援引了东方历史知识的原文节选,涉及鞑靼民俗、土耳其公司、孔夫子、火药、灵魂转世等内容。金雯教授认为《项狄传》的非线性叙事具有一定的政治指向,以东方为参照,是对历史进步观和帝国意识形态的抵御和反拨。历史进步观是建构西方主体性和区别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标识,斯特恩的小说叙事恰恰要打破线性时间,质疑该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小说中有关儒家思想和佛教轮回理念的时间观,不仅揭示了东方“停滞不前”这一虚假的刻板印象,也可能是治疗当时忧郁症的良方。小说中的人物在为欧洲文明成就沾沾自喜的同时,内心和情感上也认同东方文明。于斯特恩而言,国际贸易是一条双向流动且平等的道路,能够促进文化融合,矫正早期现代英国文化中的弊病。

在与谈环节中,何畅教授分享了有关“离题”写作手法的思考与洞见。在蒲柏的《夺发记》、斯威夫特的《木桶的故事》、沙夫茨伯里三世的作品中都有采用离题写作的手法,这并非随意而为,有其内在的社会历史与哲学背景。首先,在《项狄传》中主人公要证明某些离奇行为时,总会引用洛克的“观念联想”。洛克的观念联想强调人对社会和外在世界的感知,是通过各种观念的相互联想而构成的。这种联想并非线性的,而是像树枝一样分散、蔓延开去。因此,这种离题的写作方式与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密切相关。其次,这种“东拉西扯”的文风,也是绅士身份的象征,是高贵而多才者的文体。《项狄传》当时的受众主要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贵族阶层和中上层阶级,他们对拉丁文、古典文化有所了解,能够欣赏其中炫技式的表述方式。斯特恩在《项狄传》中塑造的绅士形象,既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贵族浪荡子形象,又保有对情感主义思潮的反思和警醒。

何畅教授发言
于雷教授回应了金雯教授与何畅教授有关《项狄传》中“拼贴”写作的讨论。他认为斯特恩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像是画家在画布上自由拼贴,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逻辑顺序。18世纪文学市场的高度商业化,斯特恩的《项狄传》分多次出版,并非一次性完成,不连续的写作形式可能也会造成了创作思路的断裂,使小说呈现出碎片化、拼贴式的效果。最后,于雷教授指出当非线性叙事、百科全书式写作逐渐成为一种文类,并开始反观自身,属于一种技术理性的思考,使文学获得了哲学感。
讨论与对话进一步深入,曹莉教授对《项狄传》中非线性叙事与东方性相关联提出疑问。她指出,阳刚与阴柔、线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理性与感性,往往被用来指涉东西方思维差异,或男女差异,或许我们可以从更思辨、更复杂的角度去审视和言说两者之间的关系。
讲座尾声,金雯教授与陈湘静老师、沈安妮老师和吴娟娟老师又围绕《项狄传》中的汉字、版权问题以及百科全书式写作等问题进行交流,同时线上听众也围绕小说与情感的定义展开热烈的讨论。此次讲座历时近三小时,线上线下听众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部分师生合影
文|董小静
图 | 道日娜、董小静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