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在外文系王敬慧教授、文科馆杨玲老师的引导下,文学经典课堂的全体成员走进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与文献修复中心,开展了一次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探索活动。此次活动不仅让师生们近距离接触到了珍贵的古籍善本,深入理解文学经典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还亲身参与了古籍修复、雕版印刷、烫金工艺及湿拓画等多项传统技艺实践,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刻体会到了古籍善本的珍贵与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为他们的学术研究与个人成长增添了宝贵而难忘的经历。
一、古今交融,探寻穿越千年的珍贵典籍
本次探访的一大亮点是古籍部付佳老师为本专业师生们挑选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其中包括由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作品,标志着传统文人进入翻译领域的初步尝试。书中还附有刘半农先生的藏书印鉴,为这部译作增添了更多的文化价值。《拿破仑本纪》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辉煌与拿破仑个人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激发了师生们对欧洲历史及军事战略的浓厚兴趣。陈岱孙先生收藏版《国富论》的早期译本《原富》则以其深邃的经济学思想,引领大家探索国家财富增长的奥秘,书中关于劳动分工、市场机制的论述,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大清文典》作为一部系统阐述清代汉语语法的著作,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精深,也让师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庚子教会受难记》则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义和团运动期间,外国教会在中国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为理解那段复杂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汉学家儒莲翻译的法语版《赵氏孤儿》引发了大家对中外戏剧经典的比较探讨,剧本悲壮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性探讨,让师生们在感受中国传统戏曲魅力的同时,也对忠孝节义等传统伦理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些泛黄的书页,如同一扇扇窗,打开了通往不同文化与历史时期的门户,让师生们在阅读中体验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刻感受了那些年代的思想碰撞与文化交融,领悟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互鉴的重要性。此次对古籍的亲密接触激发了师生们对学术研究课题更多的灵感与更大的热情,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二、全情投入,亲手揭开古籍修复的神秘面纱
踏入文献修复中心,一股沉静而庄严的氛围扑面而来。学生们首先被引入古籍修复的工作区域,这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修复工具和珍贵待修的古籍。图书馆马雪艳等修复老师们耐心地讲解了古籍受损的各种原因,如虫蛀、水渍、撕裂等,并详细演示了从清洗、脱酸、修补到压平等一系列复杂的修复流程。学生们围站在修复台前,亲眼见证了修复师们如何用灵巧的双手,一点点揭去古籍上的霉斑,用特制的浆糊小心翼翼地粘补书页,仿佛在为这些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遗产进行一场“手术”。
在亲身体验环节,学生们分组操作,亲手尝试了对古籍进行简单的清洗和初步修复。他们小心翼翼地用软毛刷轻轻拂去书页上的尘埃,用细软的布片蘸取特制的清洗液,仔细擦拭着每一页的边缘。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那份对古籍的敬畏与爱护之情却溢于言表。通过这次实践,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古籍修复工作的繁琐与不易,也更加珍惜眼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匠心独运,烫金工艺、雕版印刷与湿拓画共绘传统文化画卷
随后,学生们转至烫金工艺、雕版印刷与湿拓画的体验区。在雕版印刷工作台前,学生们亲手触摸着那些雕刻着精美图案或文字的木板,感受着千年传承的印刷技艺的魅力。在图书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如何均匀涂抹墨水、如何精确对准位置进行印刷。当一张张承载着学生们创意与汗水的印刷作品从木板上缓缓揭下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笑容。
烫金工艺体验区陈列着各种款式的烫金模具和加热设备,在修复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烫金材料、如何调整加热温度和时间以及如何精确地将烫金图案印刷在书签上。当金色的光芒在书签上缓缓绽放时,整个修复中心都仿佛被点亮了一般。学生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烫金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情,更成为了他们心中永恒的珍贵记忆。
在湿拓画体验区,学生们则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水上世界。他们利用特殊的水溶性颜料和纸张,在水面上自由挥洒、轻轻拨动,创造出了一幅幅独一无二的湿拓画作品。这些作品或如云雾缭绕的山峰、或如波光粼粼的湖面、或如绚烂绽放的花朵……每一幅作品都是学生们对美的追求与表达的结晶。
四、满载而归,学子感言谱写成长篇章
侯楠同学表示:“我们在亲手抚触首版于19世纪的珍贵译本中感受经典真实的温度与肌理,在古籍修复以及雕版印刷的亲身实践中聆听历史的回响。每翻开一页古书就如同在历史长河中打捞起一片时间碎片,书本的标题、正文、译者、题注、图像等文本信息以及纸张、油墨、页胶等物质性载体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寄望岁月最本真的姿态。阅读古籍为我们了解先辈真实的生活以及知识图景提供了可能,使我们得以在对一手文本的阅读中发现古今对话的生发点及问题意识。我想,以后如果再遇学业或生活迷惘,我会选择来到这里,相信这些慷慨的前辈会为我们指明方向,一如既往。”
李芷萱同学认为:“清华园的秋日静静地铺洒在北馆古籍部的木桌木椅上,让人恍惚间觉得沿着那褐色的、细腻的纹路,就可以慢慢回溯千载过往。感谢图书馆的各位老师们,精心挑选出一本本富藏历史故事的旧书,将我们浸润在清华图书馆幽深静谧的氛围里。每一本古籍都自成一分诗意。无论是微微泛黄的纸页,还是朱砂点缀的断句和名章,又或是那手写书名的靛色的硬壳套,都让人不由畅想前辈的文字岁月。近距离接触并翻阅这些古籍,就是和大师的一次跨越时间空间的近距离对话,无声却悠长。”
徐佳琪同学认为:“古籍部的老师为契合我们的专业兴趣精心挑选出《巴黎茶花女遗事》《拿破仑本纪》《国富论》《大清文典》《庚子教会受难记》《赵氏孤儿》等纸本书,涉及到多个国家的语言互译与跨文化交流,具备重要的文学、翻译学、语言学与历史研究价值,也为个别作者、译者、藏书家的生平传记爬梳与史料钩沉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我更加意识到古籍管理是一种需要极致耐心的事业。当我看到那些书籍如何被前人盖章、珍藏,他们在生前如何爱不释手,末了又如何捐赠出来,如何为这个时代的人所修复和存档,然后有一日得以重见天光、被小心翼翼地翻阅的时候,我感到惊怯又惭愧,也因着看见一代一代的人做着这样的事,自己也有幸部分参与进来的这个事实而欣喜无比。我感恩这次机会。”
周桐同学表示:“走进古籍部,一排排书架整齐地排列着,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籍善本。这些书籍,有的装帧古朴,有的纸页泛黄,但每一本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在王敬慧教授与付佳老师的讲解下,我逐渐理解了这些古籍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文学经典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这次活动的精髓并不仅仅在于观赏和听讲,我们还有机会亲身参与了古籍修复、雕版印刷、烫金工艺及湿拓画等多项传统技艺实践。亲眼见证了修复中心的老师们如何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页纸张,每一个破损之处,他们的专注与细致让我深受感动。此次经历不仅为我的学术研究增添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更为我的个人成长留下了难忘而深刻的印记。”
此次文学经典课堂走出教室,让学生们对古籍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精湛技艺,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任课教师王敬慧教授表示:“非常感谢图书馆的支持,这样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机会让学生们走进古籍世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相信,此类活动将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点,助力他们追求卓越、走向学术大家之路。”

文字:周桐
摄影:吕中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