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清华大学外文系李若姗:积微成著,笃行致远

时间:2024-01-23 13:56:26

近日,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春季)名单揭晓。根据《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京教学〔2023〕2号)要求,经各有关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评选、公示、推荐,北京市教委组织集中审核,确定了各高校推选的259人为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春季)。清华大学共52人获此殊荣,我系博士毕业生李若姗名列其中。

个人简介:

李若姗,清华大学外文系2023年博士毕业,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澳大利亚文学、英语文体学。在校期间,曾任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国际部副部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会副主席。曾获清华大学首届杰出助教奖、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一二九之星”、清华大学兴正德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等荣誉。

导师简介:

王敬慧,清华大学外文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外文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亚太学会澳大利亚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翻译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世界文学经典研究和澳大利亚研究。其主要学术专著及译著包括《库切评传1——永远的流散者》、《库切评传2——他与他的人》、《C.S.刘易斯传》、《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人性见证》、《福》、《库切传》、《耶稣之死》和《中国楹联艺术》等,在中外期刊上发表英语、汉语及荷兰语学术论文60多篇,曾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挪威、意大利和俄罗斯进行访学和讲学。作为文学评论者,她在多家报纸发表文章研读经典作家与作品,并主持多个国际会议、讲座以及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项目。

Q1,清华求学的岁月里,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答:清华八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在此度过,难忘的记忆自然很多。记得初到校园的惊诧与雀跃,初拜导师的期待与忐忑,期末赶due时C楼刷夜的焦躁不安,读博延毕、博论文思阻塞的郁闷寡欢。独自漫步于荷塘边,近春园静坐沉思,骑车穿梭在宿舍、食堂、图书馆和系馆之间。园内园外的人生本无异,酸甜苦辣咸俱全。只因学术一心系,园内的生活更纯粹、更笃定、更简单。

难忘的是每一次师门组会,大家轮流汇报,再由导师领着点评。正值思维最活跃、创造力和感知力最强盛的年纪,有幸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相聚一隅,凭着相近的学术热情,真挚分享自己阅读和思考的结晶,这种经历弥足珍贵。去年师门开始主办“大家谈读书会”,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的阅读与交流平台。“大家”既可以指处于学术巅峰的大师级人物,也可以指平凡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所有人都有了一个言说文学的机会。师门内外的每位参与者分工明确,准备周全,不求回报,以匠人精神只为把这一件事做好,令人感动。

难忘六年助教岁月,有幸与袁鹤翔教授还有新雅的同学齐聚一堂,从《英国文学的人文理解》汲取智慧与营养。袁鹤翔教授注重对文献的细致解读,强调结合文本所在的社会历史背景去做综合分析。袁教授兼具传统大师的古朴风范与现代学者的开明睿智,我能有机会近距离观摩他的分析方法与授课风范,哪怕仅能获得一点皮毛,都已令我受益匪浅。

难忘清华丰富多彩的生活,时常感念清华为我们搭建的优秀平台。得益于学校的项目和机会,我曾到瑞士日内瓦参加“可持续发展”相关实践,还作为学术“愣头青”去过香港大学的话语分析研讨会,这些经历都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和见识,增进了对世界的了解。读博以来,无论是到昆山市人社局做暑期实践,去日本青山大学学院宣讲论文,还是与《文艺报》编辑一同采访当时年近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担任校内学术活动的主持人、翻译、策划……行胜于言。通过实践,发掘自己的另一面,认识到自己的潜在才能,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增添一些实际经验。

还要感谢外文系耿娟、曾宪飞等各位老师的帮助。博士的培养方案环环相扣,毕业前后各项手续繁琐,耿老师耐心细致地提醒我们认真核查每一个细节,最终才能顺利地过五关斩六将;曾老师总提前来会场帮我们调试设备,为每一次答辩保驾护航。

2023年9月,李若姗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2023年2月,清华大学杰出助教分享会现场

2019年6月,李若姗采访许渊冲先生后合影

Q2,在清华期间,对你影响较大的老师有哪些?

答:感谢外文系的每一位老师,他/她们都在我学业的每个阶段给了我各具价值的帮助。博导王敬慧教授自不必说,王老师对我们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般,永远是和风细雨的,慈爱宽厚的。王老师倡导“爱的教育”,她本人也是最好的实践者,她的教导温柔而坚定,耐心地陪伴我们找到自己的选题和方向,迎来一步步的坚实成长。在导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学着怎样从一个什么都想尝试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有明确研究志趣的独立学者,慢慢在学术之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离校前夕,尤其怀念我的硕士生导师刘世生教授。八年前初到清华,对学业对人生常有诸多困惑,每每叩响刘老师办公室的门,总能得到他最真挚的建议和最温暖的宽慰,深感有导师的关怀和支持何其幸运。刘老师将我带入文体学的世界,以或幽默或睿智的灼见和趣闻,使我们如沐春风。语言和修辞的艺术不单单是刘老师学术所长,更是他平日言谈举止的一种自然的体现。刘老师一生春风化雨、诲人无数,让每个接触过他的人都难以忘怀。这样一位从孔孟之乡走出来的学者,毕生追求一种“儒者气质”。他还成功地将这种气质具象化了,成为学贯中西、谦逊儒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脚踏实地、为人师表的知识分子典范,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精神灯塔。(拙文一篇,以寄哀思。见2022年6月号《21世纪英语教育》“忆恩师刘世生教授二三事”)

Q3,清华最喜欢的图书馆是哪里?

答:最常去的是文图三楼C区,因为离我所需的书籍最近。文图有这样的功能,哪怕坐满了人,但只要占据一隅之地,一人一桌,就拥有了整个空间,没有什么可以打扰,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如果不是急着写文章,还喜欢到李文正馆和老馆,享受纯粹的读书时光。美术学院图书馆令我印象深刻,只是遗憾未曾常去。透明的玻璃,将一楼大厅同二楼悬空的空间打通,分割成几个独立的阅读空间,实属清华园里难得的一方沉静之地。

Q4,你毕业论文的主题是什么?写作过程中的难点是什么,你怎么克服的?

答:我的毕业论文从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视角,研究了布克奖得主、澳大利亚作家理查德·弗拉纳根的作品。2018年我参加了北大主办“澳大利亚文学周”,经导师引荐,我首次见到了作家本人。细读其作品后,我被作品中纤细敏感的美学特质与背后深邃博大的内核力量所感动,与导师商量后,确定就以弗拉纳根作为博论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弗拉纳根的创作出现了明显的“生态转向”,然而国内外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尚无关注弗拉纳根后殖民生态书写的专著问世。这篇论文希望能细察弗拉纳根作品所展现的后殖民生态观,进而全面阐释弗拉纳根作品的生态价值与现实关照。具体来说,他的后殖民生态书写不仅回应了澳大利亚在历史和生态层面的遗留问题,例如对岛屿和海洋的攫取、对原住民的压迫和歧视、对物种生态的破坏等,而且为全球面临的新危机提供了一剂彰显环境正义、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共生的“澳式”生态良方。

选题是博论前期最困难的,也确实花费不少时间。确实,好的题目就是成功的一半。2018-2020年,经历长达两年多的准备期,一直在打磨思路和文献综述,随后是漫长的文本细读和分析环节,最后根据老师们的意见和反馈,逐渐构思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博论进展到60%时,似乎到了一个新的瓶颈,文思枯竭,懒于分析,写作几近停滞。眼见不能就此“坐以待毙”,我选择克服精神内耗,转而完成一些简单的、细碎的、不需耗费太多精力、且需要花一点点时间去完成的事,比如修改简历,比如求职网申系统的填报,比如水彩纸上涂涂画画,只为让自己保持一个忙碌的工作状态,直至有足够的惯性和信心去重新投入论文写作。

Q5,在清华最喜欢的运动有哪些?

答:硕士时常与学院同学约打羽毛球,还记得早上7:55就要预备抢场,同全校虎视眈眈的同学进行手速与运气的大对决。球友们一同运动,分享香锅,校园漫步,十分惬意。读博以后打球就少了,今后应当继续保持,毕竟健壮的体魄才是为学为事的根本。清华有一句话很受用,“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坚持锻炼,劳逸结合,才能行稳致远。

Q6,请为外文系的学弟学妹写一段寄语

答:学会与自己和解,自洽即自由。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相信人生天地宽。好事多磨,平常心处之。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不问结果,相信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力量。对读博的学弟学妹:既要预先做好四年的规划,强力执行;又要不惧怕延毕,相信险境总会逢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延毕并不可怕,利用多出的一两年强化自身实力,争取每季度都为简历增加一条内容,博士之路或许会更厚重、更难忘。

2023年12月,赴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结课合影

采访|孔艳坤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高阳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