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库切《波兰人》中的两个肖邦| 张磊教授应邀到外文系作讲座

时间:2023-12-15 16:12:33

12月14日下午,受清华大学外文系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磊教授在文南楼204会议室作了题为“被附/缚与解附/缚——《波兰人》中的两个肖邦”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外文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敬慧教授主持,外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的数位博士生、硕士生与本科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现场

本场讲座聚焦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后南非/澳洲时期的重要新作《波兰人》(2023)。张磊教授一直致力于外国文学与音乐这一前沿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他对库切从《耻》到《波兰人》等多部音乐小说的关注与思考更多是在这一框架之下展开。首先,这部小说的标题“波兰人”便有着多重含义,既指的是小说主人公、波兰钢琴家维托尔德·沃尔齐凯威兹,又指的是十九世纪大名鼎鼎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弗里德里克·肖邦。无论是小说中的维托尔德还是现实中的肖邦,都对波兰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对自己的波兰身份也都保持着一种近乎于暧昧的态度。张磊教授以“成也肖邦、败也肖邦:‘肖邦化’的利与弊问题”为中心,进一步阐释了这两位波兰人之间的关系。随后,张磊教授分析了小说女主人公比阿特丽斯为维托尔德本人形象及其演奏赋予的种种近乎于陈词滥调的肖邦式想象/臆想。以演奏肖邦知名的维托尔德似乎被肖邦的灵魂附/缚身,成为他的当代替身。最后,张磊教授指出,维托尔德从言说、演奏音乐,再到书写具有高度音乐性的诗歌,始终在以动态与多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既是、又不是肖邦的立场,努力为自己解缚/附。而比阿特丽斯最终顿悟到的,不仅仅是作为不情愿替身的维托尔德的解附/缚,亦是自身的解附/缚。

张磊教授在讲座中

在讨论环节,同学们提出了在文学与音乐的跨学科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惑。张磊教授耐心而细致地分享了他做这一研究的心得,提醒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避免过分同质化的研究范式。既要学会延伸“音乐”一词的外延,又要尽量结合“音乐性”(内容)与“音乐化”(形式)两个同样重要的维度。同时,他也提醒同学们,小说中的音乐作品与人物如何被挪用的现象也同样值得关注。

与会人员合影

讲座最后,本场讲座的主持人、国内库切研究专家王敬慧教授也参与了交流,对库切的作者意图与文本阐释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给予了解答。王教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库切作品中的半自传特点,可以适当关注库切笔下的主人公与作者本人之间的联系。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本场讲座不仅为与会听众揭示了文学中的音乐对于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更为如火如荼的库切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启示。

文|李敏

图|李敏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高阳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