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约翰·班扬来到中国”学术讲座举行

时间:2023-11-30 16:42:02

11月16日,美国犹他大学英国研究方向戈登·B·欣克利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讲席教授文森特·P·佩科拉(Vincent P. Pecora)在文南楼204会议室为外文系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约翰·班扬来到中国”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清华大学外文系文学史、文明史与思想史学科群、欧美文学与批评理论学科群主办。外文系准聘副教授陈湘静主持讲座,外文系长聘教授曹莉担任点评人,约三十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佩科拉教授引出一则被忽视的跨文化事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在1853年经传教士译介进入中国,并引起强烈反响。佩科拉教授认为,这一事件可以从《天路历程》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相似之处得到解释:《天路历程》中基督徒寻求救赎,克服流浪求索旅程中的艰难障碍,与《西游记》中僧侣玄奘寻求佛教救赎和长生不老之道情节十分相似。因此,传教士为实现宗教皈依进行翻译,也成为了一个文学问题。佩科拉通过比较传教士威廉·查默斯·伯恩斯(Williams Chalmers Burns)1853年对《天路历程》的中译本和传教干提摩西·理查备(Timothy Richard)1913年对《西游记》的英译本的相关选段和语言,展示了两者在精神结构和形式上的相似性。佩科拉希望通过这种跨文化作品来探究其多重力量,因为所谓的皈依和转变,并非旨在整合不相干的事物,而是认识到我们视为陌生的事物,实际上都隐藏在我们以为已经深谙的事物之中。

文森特·佩科拉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最后,曹莉教授就《西游记》中的儒、道、佛元素,中国现代性与西方世界的关系,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学》在美国和其他英语国家所造成的误读以及负面影响等方面对讲座进行了点评。王敬慧教授则对约翰·班扬与笛福在英国文学上的地位,以及文化是否能被“占有”的问题与佩科拉教授进行讨论。陈湘静副教授就《天路历程》在中国接受的关键因素究竟是共同的宗教情感结构或是世俗化的进程进行提问。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进行热烈的讨论并踊跃提问,提问的主题包括“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结合”、“跨文化合作”, 佩科拉教授一一答疑,并强调宗教与文学叙事所呈现的深层认知构。

文森特·佩科拉教授是清华大学外文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讲席教授,为外文系开设本科生课程《小说、历史与现代性》、《早期现代英国文学:马洛、莎士比亚、弥尔顿》。今年秋季学期是他在线上两年授课后,首次来到清华线下授课。

文|梁宁静

图|梁宁静 袁润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高阳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