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清华大学外文系名师讲坛首场举行|金莉教授谈“囚掳叙事与美国种族话语建构”

时间:2023-10-12 11:03:44

2023年9月28日下午,清华大学外文系名师讲坛首场在文南楼204会议室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教授作了题为“囚掳叙事与美国种族话语建构”的精彩讲座。首场讲坛由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外文系党总支副书记赵蓉代表外文系热烈欢迎金莉教授做首场演讲,外文系近50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金莉教授进行演讲

金莉教授的讲座深入剖析了囚掳叙事作为北美早期本土文学形式的历史渊源和重要影响,为与会师生带来了精彩而丰富的学术思考。金莉教授首先指出,囚掳叙事是一种讲述白人殖民者被印第安人俘虏、历经磨难、最终得到救赎并回归家园的文学形式。它缘于定居在北美大陆的清教徒。清教徒以上帝选民的身份重申和再现了他们对于这个新世界的意义和权威。对于白人殖民者来说,是上帝的旨意使清教徒殖民者战胜土著人,并将他们驱逐及消灭在北美土地上的,也是上帝的恩惠使白人被俘者在经受考验后重返白人社会。

会议现场

金莉教授系统概述了囚掳叙事的四个发展阶段,强调了各阶段的题材特点和写作动机。她着重强调囚掳叙事对白人定居者民族身份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美国历史遗产和边疆神话中的重要地位。早期的白人文学以囚掳叙事为基调,强化了清教徒思想,并塑造了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些叙事反映了早期美国的社会和文化动态,对意识形态的建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莉教授详细介绍了囚掳叙事的开创者玛丽·罗兰森(Mary Rowlandson)1682年出版的作品《关于玛丽·罗兰森夫人被俘以及被释的叙事》(The Sovereignty and Goodness of God: Being a Narrative of the Captivity and Restoration of Mrs. Mary Rowlandson)。玛丽·罗兰森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她在被印第安人俘虏后与他们共同生活了十一周,然后被赎回家。她的叙事探讨了其在生存与信仰方面的抉择和妥协,并以上帝的恩典为主题突出其清教徒信仰,将被俘虏的经历与上帝的考验联系在一起。金莉教授指出,囚掳叙事在北美大陆的殖民地历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早期移民清教徒信仰背景下,这些叙事被视为上帝的考验和民族身份的构建工具。

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囚掳叙事演变为某种宣传工具。在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社区中,法国通常被视为天主教国家,而新英格兰清教徒往往对天主教和法国抱有怀疑甚至敌意。这种情感在一些囚掳叙事中得到表现,尤其是在描述白人殖民者与印第安人和法国的冲突时。传统叙事中浓厚的宗教色彩除了渲染对印第安人的仇恨之外,也成为了反对法国人和天主教的有效手段。这一时期高度煽情的叙事不仅通过耸人听闻的细节描写为白人向印第安部落发起战争造势,也煽动了殖民者的反法和反天主教情绪,代表作品包括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的《被救赎的囚徒》(The Redeemed Captive)。

18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时期,当时殖民地的政治气候使囚掳叙事再次频繁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之中。这时的北美白人社会已经变得更加世俗化,自由而不是救赎成为白人殖民者的追求。随着北美殖民者与英国人的冲突愈演愈烈,囚掳叙事成为切实有效的政治工具。叙事在美国革命时期的再次流行,表达了殖民地人民把自己视为受英国暴君奴役的人民的观点,喻指了腐败堕落的英国人对于殖民地道德的威胁,同时也将英国人与其印第安同盟妖魔化。这一阶段的囚掳叙事将镇压北美殖民者独立运动的英国人纳入反印第安人的宣传,将他们都归为“野蛮敌人”的阵营,服务于北美大陆白人定居者从英属殖民者到美国人的身份转变。

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囚掳叙事基本都是虚构作品,在1813年至1973年大约有40多部囚掳叙事问世。这些作品吸纳了囚掳叙事的某些情节,尽管看上去与囚掳叙事相像,但都是仿照惊悚小说的模式写成。大众对于在异教徒中生活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极大好奇心促进了以虚构文学的方式撰写的囚掳叙事的产生,成为当时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莉教授也指出,女性和男性对荒野和家园有不一样的看法。男性侧重荒野中的迁徙和拓张,而女性则更强调自己的家园。女性在囚掳叙事的撰写中发挥重要作用,她们的声音和经历成为记录北美大陆历史的一部分,也蕴藏着对其经历被挪用的无声的抵抗。

会议现场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共同探讨了印第安囚掳叙事中的经典例子和多重视角,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听众踊跃提问,就美国清教传统、边疆文学和文化异同等问题与金莉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持人曹莉教授感谢金莉教授的精彩演讲,并鼓励同学们拓宽跨文化视野,深入理解文学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与会人员合影

这场讲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囚掳叙事的理解,还启发了对文学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为学术界探讨种族话语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期讲坛圆满结束。

供稿|欧美文学研究中心、欧美文学与批评理论学科群张晓婵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高阳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