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外文系青年教师访谈录——范佳妮

时间:2023-09-22 10:20:38


范佳妮为清华大学外文系助理教授。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系,研究法德早期现代到当代的文学、思想史和哲学以及古典学,特别是尼采与法国道德学家。在国际主流核心期刊发表了十多篇相关领域文章,并获得了约瑟芬•德•卡曼博士论文奖学金、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研究中心博士生奖学金等十多项奖项。在普林斯顿大学古典哲学项目和古典学系学习多年,研究古典文化在欧洲大陆的接受、哲学以及文学,并受到Stavros Niarchos基金会、约瑟夫•克罗夫特* 73基金会、Seeger希腊研究中心等古典学领域奖项的资助。

1.您入职清华外文的缘由是什么?清华外文哪种独特优势吸引了您?

我在本科时就抱有坚定的信念将来要以比较文学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吴宓是比较文学之父,与汤用彤、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并称为 “哈佛三杰”。他创办清华大学外文系时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为鉴,目的在于培养博雅之士。吴先生开设的课程中西融汇,并且涵盖西方古典学以及现当代欧美文学和思想史,与我本人十几年的系统训练与研究旨趣遥相呼应。此外,本科时我在中文系旁听了一门关于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课程,被先生的治学态度以及才情四溢的气质所吸引。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外文系历史上文学大师群星璀璨,比如曹禺、季羡林、李赋宁、王佐良等,不胜枚举。深厚的人文传统如与生俱来的基因深深地根植于外文系的血脉中。念念不忘,必有回想。在我决定入职清华外文系时前,系主任吴霞老师就向我语重心长地提及这一辉煌的系史,而彭刚副校长在与青年教师的座谈会中再次重申这一点,希望我们能够复兴这一传统。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博导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和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我获得清华大学和其它几所顶尖大学的入职机会时回顾了美国大学在过去一百年和几十年的发展史,并对几所中国顶尖大学特别是清华和北大过去十年的发展以及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抱有非常乐观的期望。清华大学作为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日渐意识到人文日新的重要性,对人文学科的资源投入、教学改革和人事改革非常重视。清华外文系的规模虽然比兄弟院校小,但是在各个学科都有非常出色的师资。我本人在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训练让我在过去的研究成果和教学中对欧洲文学和思想、东亚思想、语言学等跨学科资源进行融会贯通地吸收,而清华外文系丰富的跨学科资源和各个领域的专家们能继续给我启发。

2.您能否简单介绍下您个人教育理念的三个关键词?

1)拥抱学生多元化的背景:在中国和欧美的求学经历迫使我不断地适应各个国家不同学术机构的规范和文化。 因此,我能更设身处地理解和帮助来自不同文化、地域、性别、原生家庭的学生,并在平等对待他们的基础之上,不遗余力地挖掘学生们的潜力。

2)因材施教:多年跨语际和跨学科的学习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原有背景和潜力之间的差异,因此我坚信作为高校老师,我们应该摈除成见,因材施教,并在他们感到迷茫时为他们答疑解惑。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全世界所有的选拔制度中相对来说是非常公平的,可以让很多刻苦学习以及有天资的同学跨越不同原生家庭的沟壑获得好的教育资源,并且避免欧美社会的固疾——阶级固化。清华大学每年通过高考录取的各地高考状元和优秀学子当中不乏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而他们本身能被清华录取比一般人克服了更多的困难,也彰显了他们远远超出常人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隐性课题(hidden curriculum)”,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指导家庭中的第一代大学生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如何发掘和利用大学资源。

3)阅读经典,厚积薄发,避免成为单向度的人:普林斯顿大学和很多美国老牌的常青藤名校一样,注重对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开掘和深挖人类最艰深的学科领域,比如数学和文史哲等学科都在世界学科排名中遥遥领先,反而没有开设应用型的热门学科或者对之投入较少。在普林斯顿大学,很多学生和老师就如少林扫地僧,并不推崇流行的理论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同学们可能正埋头于古叙利亚语的晚期古代文献和敦煌文献中或者是对前苏格拉底学派、塞涅卡以及尼采的某个关键思想争论不休。美国其它大学以及国内很多高校对法国理论、批判理论和其他流行的理论十分推崇,但是却忽视了德里达、福柯、本雅明等人在巴黎高师等欧洲高校所受的教育正是与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育模式相似。他们很多是哲学系科班出身,系统地受到语文学、古典学、古代哲学、中世纪思想、欧洲人文传统经典的训练,并且对现实问题有深切的关怀。普林斯顿大学收购了德里达图书馆,我在写作蒙田的论文时搜索了他的图书馆目录,发现我阅读的蒙田参考文献和版本和他惊人的一致。由于我的训练背景深深受到导师们学术背景的熏陶,我们常常可以从各个学科和语文学的角度指出德里达和福柯文本中的硬伤,虽然我们并不能标榜自己可以超越这些思想家的鸿篇巨制。我希望本硕博学生们从对这些流行理论追捧的基础上,追根溯源到经典文本并加深人文积淀,使自己也能成为与福柯一样具有深刻批判思想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者。

3.您一般以怎样的形式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清华外文学子给您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我的课程采用了教师授课和美国研讨班的混合模式,所以在课程中会和很多学生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学生们的很多想法扩展了我的视野,并让我开始思考很多盲点。我的课程要翻译鲁迅艰涩和冷峻的古文并对它们进行批判性解读,外文系的本科生很多不仅英文功底好,古文基础也很扎实;我的希腊神话课程中也有同学学过希腊语,他不仅能熟练诵读《神谱》,也对古希腊诸神的名字进行了词源学的解释;尼采的文本十分艰深,很多同学都很好地把握其中的脉络并且精准地批判尼采的思想。同学们有时不免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而产生挫败感,我用冒牌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这一心理学的概念来消解他们的挫败感。另外,我在欧美文学与批评理论群中的组会中与研究生进行了很多学术交流,主要是对他们论文的脉络进行剖析以及拓宽他们的视域。很多研究生对学术有很大的热情,而且非常刻苦用功,并且能虚心听取老师们的建议。

4.在您看来,大学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您期待同学们这四年在园子里、在外文系获得什么?

大学是一个了解和发掘自己并且探索将来人生方向的过程。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社会上的人云亦云的价值观,不要唯分数论,多与各个专业的同学们和老师们进行生活和学术上的讨论。虽然很多同学将来不一定从事与外文专业完全相关的工作,但是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对待外文系的课程和享受阅读的过程。年轻时的人文积淀可以改变我们思考问题的模式,而且在四年中能享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并阅读人类文化的经典在一生中都是非常奢侈和值得珍视的机会。

5. 您认为外文专业和外文学子在当今时代担负了怎样的使命?

在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系、德语系和法语系等外国文学系被认为是研究和传播人类最深邃思想的系科,其他系的学生常常来选修这些外国文学系的课程。清华外文系也应该具有这样的视野和底气,成为中国人文学科的研究重镇。外文学子在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的语境中应该厚积薄发,具有“由阐释世界而叙述中国”的能力和担当。

6. 您最想与同学共勉的一句话是什么?

“成为你自己!”这也是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口号。不要被主流的价值观削平了自己的特质而将自己的生活异化,甚至要对老师们和家长们的建议抱有批判态度,看这些建议是否是他们实践或深度观察思考后的真知灼见以及是否适合自己,因为所有人,包括我自己的观点都受到自己视阈和时代的局限。对他人的评价也要采取怀疑主义的态度,因为很多人无论在日常生活或者学术上并非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对你本身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就好为人师,通过居高临下地对你进行评价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

范佳妮 清华大学外文系助理教授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