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23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第四届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院长/主编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主办、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承办,论坛总共设有17场主旨发言、一场院长/主编论坛、10个大会平行论坛和6个硕士生平行论坛。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生李若姗、冯勇、孔艳坤、谢紫薇和俞盎然在王敬慧教授与吴娟娟博士后的带领下,参加了学术交流并于分论坛宣讲论文。俞盎然、吴娟娟分别获得学生组一等奖和教师组二等奖。

外文系师生参会合影
王敬慧教授以“亚瑟·米百科全书与 J.M.库切智性个体养成”为题,作主旨报告。她指出,库切儿童时代曾反复阅读的亚瑟·米儿童百科全书,对库切的个体智性养成,特别是文学养成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研究这一内容涵盖丰富的范例库,有助于追踪少年库切如何通过百科全书去探索文学创作的奥秘、提高学养和写作能力、最终成长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另一方面,这套一个世纪前的百科全书,对于我们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将会发挥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对比和反思现代社会发展的基准,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人类知识和文化的演变过程,进一步推进我们对于不断变化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王敬慧教授作主旨发言
外文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吴娟娟博士宣读论文《“知音”:佛罗伦斯·艾斯柯的跨文化旅行、翻译与世界主义》。该论文以源自伯牙与子期之间故事的“知音”这一形象,勾连起艾斯柯的长江旅行书写、翻译、传记写作以及她与中国“文化圈内人”农竹的交往,认为“知音”是她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精神进行整体理解、接受并将其传播至英语世界的情感动能和实现方式,也是她积极吸取中华文明智慧以实践自己世界主义理想的隐喻。

外文系师生参加分论坛并获得论文宣读证明
外文系18级博士生李若姗宣读论文《蓝色生态批评——共同体视野下生态研究的新转向》。该论文评述了以海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蓝色生态批评所具有的核心概念、主要特征和理论关切。文章认为,通过揭示海洋研究对生态批评学科本身和人类文化想象的重要作用,既为生态批评拓展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还为解决海洋生态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案。
外文系19级博士生冯勇的论文《<豆棚闲话>英语全译本的译者行为研究》,以清初拟话本小说《豆棚闲话》的首部英语全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者行为批评的角度对这部译本的“求真”与“务实”、“译内效果”与“译外效果”进行分析,认为海外译者成功实践了“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一般性翻译原则。
外文系20级博士生孔艳坤的论文《美国诗人翻译家大卫·欣顿英译中国古诗词剖析》重点探讨大卫·欣顿如何将中国古诗词视为“反诗”,并通过翻译山水诗译介中国对自然的观念与看法。
外文系21级博士生谢紫薇宣读论文《翻译文学的模拟世界含混与杂糅的第三空间——布克奖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现状的思考》。文章以布克奖获奖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理论,从第三空间的形成、文化的杂糅与文化身份的建构三个方面讨论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布克奖在华传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借鉴意义。
外文系22级博士生俞盎然宣读论文《现象与想象之辨:试论恩古吉的另一种世界文学思想》。该论文试图进一步反思非洲文学研究对于世界文学探讨的意义与价值,认为针对世界文学的再思考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跳出西方中心主义所预设的范式与意识形态,才能避免落入某种隐含前提的陷阱。

俞盎然(右二)获得学生组优秀论文一等奖

吴娟娟(右二)获得教师组优秀论文二等奖
在大会总结发言环节,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秘书长孟祥春教授特别引用王敬慧教授新作《库切评传》的扉页寄语——“文学是人类灵魂的诗意居所,描述着人类作为社群的存在”——为本次盛会的成功举办拉下了帷幕。
文|李若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