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教师代表曹莉:认知系史,传承创新

时间:2022-08-24 16:18:38

认知系史,传承创新

——在外文系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外文系教授 曹莉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外文系的同事们向2022级全体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 祝贺各位同学如愿以偿加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这个大家庭,恭喜同学们!

志合者, 不以山海为远。在同学们齐聚清华外文系, 开启人生新征程的重要时刻, 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段外国语言文学系的历史片段。1911年,清华学堂诞生,开始招收第一批留美预备学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现代学术大门由此打开。1926年,清华西洋文学系宣告成立(1928年易名为外国语文学系)。外文系成立之初,正赶上一个新旧交替、中西碰撞的时代。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和以吴宓、梅光迪等为代表的学衡派之间的论争可以说是这种交替和碰撞的延伸与注脚,二者对传统和新文化、对国故与新知的不同抉择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走向和现代化进程的关切和思考。从哈佛大学学成归国的吴宓教授竭力主张和推行博雅教育,由他主持制定的《外国语文系学程》强调“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并规定“博雅”与“专精”二原则: “研究西洋文学之全体,以求一贯之博通;专治一国之语言文字及文学,而为局部之深造。” 其中,大一课程以中西文史为核心,兼顾数理化生,同时强调国文的学习。可谓中西合璧,文理兼通。其视野之开阔,内容之丰富, 堪称博雅教育的典范。

外文系成立伊始一直到后来的西南联大时期,可谓经历了一个中西荟萃、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教授队伍中不仅有王文显、吴宓、叶公超等留学归来的中国学者,还有从海外聘请来的欧美文学专家,其中英国剑桥大学的瑞恰慈和燕卜荪特别值得一提。

1929年9月-1930年12月,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和教育家I. A. Richards(瑞恰慈)应邀来清华任教,给学生讲授“大一英文”、“西洋小说”、“文学批评”、“现代西洋文学”等课程。他的学生有钱锺书、曹葆华等人。瑞恰慈将心理学和语义学引入文本阅读和文学批评,使当时一批急于寻找科学和民主治国良方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浓厚的兴趣。瑞恰慈的《科学与诗》、《实用批评》、《现代诗论》等著作很快被他的中国学生译成中文,并被朱自清、叶公超、钱锺书、吴世昌、萧乾、郭本道、袁可嘉等中国学者加以应用和研究。瑞恰慈在中国的讲学,他在中国完成的关于语言与交流、含混与多义的“中国之书”《孟子论心》以及他在20世纪三十年代倾力推广的基本英语(BASIC)为实现中西文化相互理解和阐释做出了可贵的尝试。1939年, 瑞恰慈赴哈佛大学潜心从事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这又使他和白璧德、吴宓等人所提倡的新人文主义立场和主张不谋而合。瑞恰慈的学生、《朦胧的七种类型》的作者William Empson(燕卜荪), 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先后两次步其后尘赴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讲授英国文学特别是现代派诗歌,使得王佐良、周珏良、李赋宁、许国璋、穆旦、杨周翰等一批中国学人受益良多, 他们后来相继成为新中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奠基者和领路人。

1929年9月16日上午, 瑞恰慈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参加新学期的开学典礼并发表演讲。在演讲词中他兴奋地说:

我来这儿,本身是代表着一个英国的剑桥大学,她已经有了六百年的、不断的、继续变迁的历史,时常奋斗着去改造昨天的思想, 来适合今天和明天的环境。我所带来的意见, 其实也就是受着剑桥和她秘密地所鼓励着的那种反抗的精神所赐予的, 所以我是二种文化的接键!这二种文化, 各像Phoenix一般永久地摧毁它旧的“自己”,以便产生它那新的“自己”。我是剑桥和清华二大学中间的一个使者!她俩干着统一的事业、复着统一的使命——谋“国际谅解”和建设一个“世界文化”的使命。(汪梧树译)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90余年弹指一挥间, 瑞恰慈当年提出的谋“国际谅解”和建设一个“世界文化”的梦想业已成为一笔宝贵的中英人文交流遗产载入史册。更加深入地研究中西文化、切实推进人文交流、文化传播和文明对话, 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重任落在了外文系全体师生包括今晚每一位在座的新同学的肩上,相信同学们定会以青春之理想和青春之活力,全面理解和认识你所选择的外文专业在新时代、新语境和新格局中所应担负的新使命。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亲爱的同学们, 入学清华外文系是你们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大学四年你们还会面临更多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哈姆莱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the question”将随着你们每一次的选择和进退获得新的内涵和意义。期望同学们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树立远大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知识、情趣、能力和志向等方面以最高标准要求和锻炼自己,脚踏实地,传承创新,全面发展,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希望, 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 祝愿同学们开学快乐、学业精进、心想事成!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