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学术活动

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第19期举行

时间:2020-12-01 14:59:45

《巴门尼德》:柏拉图的“神圣喜剧”——“一”的降临与帝国的命运

2020年11月26日下午,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第19期在主楼212会议室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源教授作了题为“《巴门尼德》:柏拉图的“神圣喜剧”——“一”的降临与帝国的命运”的学术演讲。论坛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学术团体约3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并参与讨论。

首先, 张源教授提出文学研究要回归最基本的情节,人物,结构,叙事,悬念,反讽,人性和情感。《巴门尼德》是柏拉图最精纯艰深的哲学对话,通过讲述对其文学性的研究,张源教授展示了比较视域下的文学与思想史研究方法及其对文学研究的长期思考。

张源教授

张源教授认为,柏拉图对话并非单纯的哲学对话,而是以文学手法、结合历史背景,带着政治关怀写就的哲学对话。如果读不懂柏拉图的文学,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他的哲学。原因在于,柏拉图对话大多具有戏剧必备的各种要素:时间、地点、鲜明的人物性格、微妙的人物关系等等,同时柏拉图的写作充满反讽,如果不仔细分析其文学特征,在面对不同的人和语境时常常会碰到自相矛盾的观点。柏拉图对话作为人类智识巅峰文本之一,张源教授提出整全的解读策略,各学科各领域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向上攀援,最后汇聚到顶峰,方见整全的视野。

整全思维的另一要求就是要把单个文本放到作家全部作品中来看,观察其在整个结构中的相对位置,才能确认其在整体中的意义。张源教授将整个柏拉图对话视为一场题为《雅典帝国的衰亡》的历史大剧。时间始于公元前454年,正值雅典帝国登上世界巅峰,也是巴门尼德(当时65岁左右)奔赴雅典向苏格拉底传授哲学之年,终于公元前387年前后——雅典从此再无重返巅峰之可能,巴门尼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从雅典传至(波斯统治下的)小亚细亚地区。《巴门尼德》既是整部历史大剧的开端,其三重转述又构成了整部历史大剧的尾声。

张源与曹莉教授

接着,张源教授带我们进入《巴门尼德》的核心对话(127b-166c)。通过梳理,张源教授指出《巴门尼德篇》基本是按照阿提卡喜剧模式来写作的,共有开场,入场,旁白,对驳,插曲,终曲等六个场次。在前面三场中,少年苏格拉底莽撞大胆,向芝诺和巴门尼德关于“一”与“多”的论题发起挑战。在第四场“对驳”——“论相”一场中,巴门尼德对苏格拉底的“相”论接连进行了六次攻诘,使苏格拉底折服,此为全剧主旨。六轮攻诘环环相扣,苏格拉底此前所坚持的“相”论被推翻,只留下了模型论这一唯一活口,此后在《理想国》中可见其成熟版本。在第六场终曲部分,巴门尼德关于“一”进行了令人炫目的八次/九次论证,对驳双方达成和解。巴门尼德关于“一”的系列推论甫一证成旋即证伪,最终无一成立,消解殆尽,张源教授将这些假设视为理性对意见的反讽性模仿。同时,张源教授提醒我们阅读《巴门尼德》时,一定要与巴门尼德的《论自然》对观。张源教授最后总结点题:“《巴门尼德》是以喜剧的结构,描写了最严肃的人类命题,即“有死者的意见”是如何经由逻各斯归于“一”,最终飞升至不朽神界的神圣喜剧”。

陈永国教授点评

随后,主持人曹莉教授邀请外文系陈永国教授进行点评。陈教授援引美国著名学者格林布拉特教授在《莎士比亚的自由》开头中所写道的:“我想与死者对话”,提出我们要让死者的意见与当下的情形联系起来,发现让人惊异的东西。这应该是我们学问的起点,在惊异的基础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寻找踪迹的去蔽过程可能也是一个遮蔽的过程,真理总是离我们忽远忽近,这是一个事实。

对此, 曹莉教授表示赞同。她说,张源教授的讲座不仅带领我们探秘柏拉图最艰深的文本,同时还梳理了古希腊的人文传统和文明进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如果说《巴门尼德》是一场思想的游戏,那么这场思想游戏最终指向哪里?这种游戏又是何种意义上的游戏?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是本期论坛的核心要义所在。 张源教授对两位教授的发言进行了回应:柏拉图的游戏是在反讽地展示逻各斯论证自我消解的过程。《巴门尼德》论“一”部分就是一个关于逻各斯的游戏,这场自我消解的游戏向我们展示了人的命运,即人类无法凭借逻各斯获得终极意义,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像巴门尼德那样通过超越性的一跃直面真理,那便是历史上的哲人巴门尼德在他唯一传世的篇章《论自然》中讲述的故事/秘索斯(mythos)所传达的寓意。最后,张源教授提醒我们柏拉图的理性论述处处是反讽的陷阱,《巴门尼德》就是一个典型,我们要懂得适时地停下来,不要落入柏拉图狡狯的陷阱。

随后,线上线下的听众就柏拉图对诗歌的态度,诗与哲学的争论,柏拉图的“理式”和苏格拉底的“相”论等问题与张源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期论坛圆满结束。

合影留念

(欧美文学研究中心、欧美文学与批评理论学科群宇豪图文供稿)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