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学术活动

“世界地图与世界文化”工作坊暨世文研讨课第20期举办

时间:2019-12-12 16:46:55

       12月5日,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研究员梅建军教授作客清华外文系“世文研讨课”,作报告“李约瑟过时了吗?——有关李约瑟知识遗产的几点思考”。外文系部分师生以及清华-密歇根研究员学会博士后参加了讲座。

 

讲座现场     

        梅建军首先介绍了李约瑟早年的教育经历以及他与中国的渊源。李约瑟聪颖好学,勤奋高产,1941年即因《化学胚胎学》三卷本而成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他于1943年首次来到中国后,对中国的科学与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代科学在西欧发生,而不是中国?”他访问了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多方搜寻文献,开始着手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他笔耕不辍,直至晚年。长达七卷本的丛书共涵盖导论、科学思想史、数学天学和地学、物理与物理技术、化学与化学技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社会背景等。由于体量过于庞大,在每一卷下又分设有多个分册。

梅建军教授作报告

梅建军接着介绍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在国内外的影响、评价及争议。这长达七卷本、近三十册的巨著以其宏阔的视野、详实的材料,被誉为“史上曾尝试过的最大的有关跨文化交流和历史综合的壮举”。就积极方面而言,它向欧洲文明中心论提出了挑战,强调了非西方的文化和文明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推翻了学界有关中国思想和文明的大量成见,揭示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曾极大地受惠于中国,将中国融入世界历史、对东西方受过教育的公众更好地认识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其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后人对其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主要在于其单一的科学进步观,相信存在一个统一的科学,它具有单一的历史、结构和发展方向;二是用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来组织和阐释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存在扭曲和拔高的现象。此外,也有一些人认为李约瑟的思想已经过时,提出的是一个“伪问题”。近年来,随着世界史、全球史研究的兴起,李约瑟的知识遗产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国内外就李约瑟的著作及他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多个研讨会、并出版了许多研究成果。近年来的科学史研究在李约瑟的基础上作了改进,不再执著于“文明起源于哪里”这一问题,而以具体的实证性研究去探索科学技术实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梅建军接下来以他对“白铜”的考古学研究为例,展示了白铜的跨文化渊源。就“李约瑟的思想是否过时”这个问题,梅建军指出,无论我们对这一问题持有何种态度,重要的是回到李约瑟的著作本身中去发现和探讨问题,只有攀上高峰,才能尽览全貌。
        最后,梅建军介绍了李约瑟研究所的缘起和发展概况,开设的各项学术活动、研究课题和出版计划,并欢迎大家去访问。听众对梅建军的讲座展示了浓厚的兴趣,就“李约瑟之问”的合理性、古代史研究中的“规格史观”问题、科学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提问与交流。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